父母总是为子女好?
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很多人是搞不清楚的,所以在子女面前也就变成了我认为这样是对你好,可事实真得好还是假的好就不一定了。为了孩子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样,近乎疯狂似地逼孩子。《母爱到羁绊》里面讲到很多母亲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恋,她们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从不问孩子的内心真正需要什么。所以我们不能说这样叫做爱,叫做为孩子好。
亲子“天性”并不天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真实情况是父母与自己的多年付出所产生的情感,而子女只是一个媒介而已。
而对于子女来说,在他还没有独立生存的期间,“有奶便是娘”很好地印证了自身的生存需求。
恋爱如何保鲜
基因有生存和延续的需求,求偶和交配就成了人类被编码好的天性,恋爱则是达成这个天性的前戏。
当一个人被另一个异性吸引时,原始吸引力在交配行为发生之后开始递减。
心理吸引力来自你想探知对方身上的奥秘,对方的故事,对方的学富五车让你从对方身上看到更大的世界,但那总有讲完的那一天。当可探索区的存量被“掏完”之后,心理吸引力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唯一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提升来增强自己的社会吸引力,其余的都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
婚姻双方的博弈
婚姻制度并非天赐,而是人为。统治阶级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社会的稳固而设立的,从而延续至今。现在男女性别失调,长期下去就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单身汉更容易做出一些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情,有了配偶和子女就多了一份顾虑和牵挂。
恋爱走入婚姻是众多利益互相博弈和的决定。比如一个受过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就不太可能娶一个对你来说仅有原始吸引力的女性,比如一个很漂亮的服务员。
当然,原始吸引力是其中一个考虑因素,从一个陌生人到相识的过程往往都是先从外而到内的。
你觉得她长得好看,那是因为她赏心悦目,可以使你心情愉悦;对方家财万贯,你选择他代表你以后的生活可以衣食无忧;对方社会地位高,可以极大地满足你的虚荣心。
如何让合作持续下去
彼此之间合作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一些双方都认可的重要共识,并落实遵守。当一方违反共识时,可以通过交流回到原有的共识或建议新的共识,中间可以有惩罚,比如冷战等等。但如果你还想继续合作下去的话,惩罚的延续时间不可过长。
很多家庭一方说了算的情况不在少数。如果婚姻还存续着,不是对方是个老好人,就是一方选择忍受而直至变成习惯忍受。如果在一个关系里,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就相当于没有了自己的精神自由,这无异于精神牢笼。进入婚姻的初衷是自己可以幸福,自己的利益可以保障,如果选择忍受,那这有悖于进入婚姻的目的,所以对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可放弃。
当自己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无视对方的需求。当两者相互矛盾时,妥协一部分能接受的,留下一部分底线。
不见走亲,只剩访友
亲戚这个概念的形成来源于人们的生存需求。在早期,生产资料匮乏,生活方式极其原始、与外界的联系极少,人们不得不通过协作来满足基本生活。一个人即使有能力,也会因为没有便利的交通和信息流动,个人能力的施展变得极其困难。
现在走亲慢慢淡化了,有时候亲戚只能在过年过节碰碰面,其余时间很少有联系。那是为什么?因为现在我们无需通过和亲戚抱团协作就可以得到自己所需要当东西。
有时候人们避讳走亲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常常打着亲戚的名号,试图以低价值换取高价值,用人情化模糊自己的目的。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以后,作为多付出的一方自然避免再与喜欢占便宜的亲戚联系和走动,也在与其他亲戚交往时多一份在意。
当结识陌生人的成本越来越低时,我们更愿意以兴趣、利益结交为目的,更愿意用平等的姿态与人相处,这样可以用舒适的姿态去享受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