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这样一句话: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就会丧失自己。
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早就埋下了人生目标的种子,只是成年后被生活压力所迫,不愿承认或刻意忽略自己原有的梦想。是否还在坚守心中的“理想主义”,是否愿意为了目标再次出发?我想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是需要放下理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觉得事情难以抉择时,总会有前辈告诉我们“听从心的召唤”。
怎样听从心的召唤?这种召唤一定是激发我们全部热情和力量的核心。如果我们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运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往往会迫于生活的压力,把目标变成“很有钱”或者”很受人崇拜”,而这样的目标一定是受制于外部评价的。当一个人太在乎外部的评价,那一定是迷失自我的开始。这个时候,“心”的感受,就在帮助我们去接近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怎么寻找真正的人生目标呢?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一稼提出了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1、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2、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3、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4、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5、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当我看到第三条的时候,大脑的激动已经给了我情绪上的感知,再看到第四个问题,我似乎一下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
你看,这就是直觉的力量,而不是理性分析我每个月需要多少收入才能平衡生活的思考后的答案。如果说普遍意义上的职场生涯大约是40年的话,在我的职业生涯已经过去了一半的时候,我还有勇气去真正地认识自己,去追寻理想,寻找给予自己成就感和热情的人生目标,这也是一种进步和幸福,接下来只需要进一步自问和确认我如何去实现它。
分享今天的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小思考,内观自己,问问自己你究竟要什么?
我们在与朋友或者同学家长聊天交流的时候,谈到孩子成长,总喜欢说一句“只要他健康快乐就好”来为自己总结。这真的就是你内心真正的希望吗?你希望的快乐是他沉迷于娱乐消遣的即时满足吗?如果你也期待孩子成为学霸,那就大胆说出你的期待,去研究学霸的学习方法;如果你也希望孩子在运动或艺术上学有所成,那么就去收集信息,去和孩子沟通目标与计划。无论你的希望是什么?去和孩子交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观察、引导、实践、探讨、修正…一步步实践,不小看每一天的努力,不去用“只要健康快乐”麻痹自己,不过度在乎外部的评价,和孩子一起学习,制定适合孩子的独特的“目标”与“自我要求”,持之以恒,相信努力和积累的力量。
我们需要考虑,当我们将“健康和快乐”变成谦虚和自我安慰的口头禅的时候,孩子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受到这种信息的影响和催眠。而真正的快乐,又何尝不是努力过后的成就感,在成就感中不断催生强化的自信,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和终有一天,真实地面对自己时不后悔的畅快。
苏格拉底说过,每个时代的人的共性都是在不断的认识自己,找寻自我。只有当你认识了你自己,你才能听到你内心的声音。那就让我们从真实面对自己的期望或者欲望开始吧。女儿最近正在读《柳林风声》,我和她也在探讨书中所写的“命运的召唤”。这种召唤,其实就是在告诉你,你最大的爱好、热情和禀赋在哪里?那是对你心灵的召唤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