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hé )闾(lǘ)”一词,可能许多朋友都知道,其是春秋时一位吴王之名。“吴王阖闾”、“阖闾吴王”是也。
按理其既属于人名,浊某就算是要写文章,也应将其划在“印象”文集中,而非“闲云”之类。那么,究竟是何原因,我会以“闲云”为主旨,写一篇有关于“吴王阖闾”的文字呢?
关键在于“阖闾”一词背后可能的意味深长吧。
首先,“阖”字指的是“门扇”,又有“闭门”之意。而“闾”则指的是“内门”、“里门”之意。结合起来看,“阖闾”一词的意思是“关闭上里门”。
咦?“关闭上内门”怎么就成了吴王的名字呢?其实吴王“阖闾”本人另有名姓,其姓姬,名光。然而呢,后世却以“阖闾”将其称呼之。
那么,人们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姬光”不用,不将其称呼为“吴王光”,却用“阖闾”代称吴王呢?
于此,浊某人在看《史记》时有一点微不足道的妄见,可供笑谈。
这事得从姬光的爷爷,吴王寿梦说起。王寿梦有子四人,长子诸樊、次子余祭,再次余昧,末子季札。
在这四位儿子中,以季札最贤,吴王寿梦想将王位传给他。然而古时传位有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公子季札作为幼子是最没有资格获得王位的。
此时该怎么办呢?王寿梦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其首先传位给长子诸樊,并约定诸樊死后传位给余祭,余祭再传给余昧。如此兄终弟及,最终便能将王位传到季札手中。
王寿梦是这么谋划的,他的三位公子也严谨的遵从了其父的遗志。兄终弟及,最终王余昧死后,将要把王位传给公子季札。
然而公子季札毕竟是一个贤良高明之士,他不愿意受国政之累,更爱于自由,于是便一逃了之。
季子是逃了,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王余昧之子,吴王僚得立。
说到这,都还没有我们的吴王阖闾(姬光)什么事呢。那么姬光是哪位呢?他是吴王诸樊之子。而诸樊是吴王寿梦长子。
若是按照王寿梦的安排,王位最终传到公子季札手中,那么我们的公子光,想必不会有什么怨念。可是一系列的兄终弟及之后,公子季札逃了。作为寿梦长子之子,公子光顿时觉得自己才是当立的那一个,而非余昧之子,僚。
正因如此怨念,公子光使刺客专诸藏匕首于熟鱼腹之中,刺死了吴王僚,最终自己得立为新一代吴王。
又说了这么多,这究竟与吴王姬光被后世人称呼为“阖闾”有什么关系呢?
浊某人此处有一个不真切的笑谈与揣测,这和专诸刺杀吴王僚时的情景相呼应。
那一日,公子光假意宴请吴王僚,命专诸藏匕首于熟鱼腹中上呈,而他自己则躲进了地下室里。待事毕之后,他才跑了出来,晋为新一代吴王。
您瞧,“阖闾”者,关门是也。公子光走进了地下室,关上了门,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待再开门时,他已经是吴王“阖闾”。
多么有趣讽刺且相呼应的名称。
当然,以上都是浊某人的笑谈,是基于“阖闾”二字一时脑洞大开的想象,并没有什么证据与考究作支撑。
学人化浊
2019-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