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唐代诗歌引发产生出了多个不同版本,堪称一绝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上千年来,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神往。在此又一个虎年春天已经来临之际,常清君特从被誉为中华文学三大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中,摘取其中精华佳作,与大家共同赏析品味。
从自然的角度来讲,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时至清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就远离寒冷了,气温逐渐升高,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春天的气息都更加浓厚,处处春光明媚,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候。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清明还增加了自驾游的新出行模式。
从人文的角度来讲,清明又是扫墓祭祖的传统时节,清明期间,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一方面可以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清明还增加了网上祭奠的新扫墓模式。
千古佳作传千古
自古描写清明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最为经典有名的,当数唐代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的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既没有生僻字词,也没有特意用典,再加上又是使用的日常生活用语,虽然创作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但现代人阅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处,可谓平易近人,明白如话。
所以常清君在这里就不再做特别注释了,只谈几点自己的读后感:
一是这里的“雨纷纷”,既指天气上的春雨绵绵,也指路上行人的心情显得有些郁闷阴沉;
二是“路上行人”,既可理解为作者一行人(作者一行人,还可理解为作者独自一人独行,也可理解为与家人同行,与朋友同行,与同事同行等,或者与自己的那个“她”同行),也可理解为包括作者在内的其他行路者;
三是“牧童遥指”,既可理解为牧童既有口述语言,又有肢体语言,也可理解为牧童只使用了肢体语言,即只用手指向远方某处。
四是作者本可以再多加四句,写成一首律诗的,把自己一行人如何继续前行到杏花村的酒店里,既躲雨歇脚,又畅饮聚餐的情景一一描绘出来。但诗人特意行笔到此而止,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恰恰也是这首诗歌的一大特色风格。
写到这里,常清君又想到了同样是写下雨时节的春景,外加美酒的南宋后期词人蒋捷写的一首《一剪梅·舟过吴江》词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两首作品立意不同,各有千秋。
产生多个不同版本
因为杜牧这首《清明》七言诗作太有名了,自作品传世以来,就有不少段子手对其进行一定增删修改,从而产生了不少不同的有趣版本(包括诗、词、戏剧等),常清君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其中一些。
先说诗歌版:
有人觉得杜牧写得过于啰嗦了,哪用得着非要写成七言诗不可啊?每句删一个字成六言诗就够了,于是有了以下这个版本: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杏花村。
有人说:你呀,别说人家。你用六个字,那算什么本事,我每句只需五个字就够了,于是又有了以下这个版本: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有人说:五个字其实都多了,我每句只要四个字就够了,于是又有了以下这个版本:
清明时节,
行人断魂,
酒家何有?
遥指杏村。
在常清君看来,以上各诗歌新版本,从字数上的确更加简化了,但诗的意境也被同时简化了。
还有人硬是把《清明》七言诗作,改写成了一首词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常清君看来,感觉确有些词的味道,但就是不知词牌叫什么。
更有人干脆将其一字不改地弄成了一出话剧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
表情:欲断魂
对话:借问酒家何处有?
动作: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常清君看来,这个可以去试试申报世界最短话剧的记录。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