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具体内容如下图:
一个名叫“陈果”的人资助一个农村女孩八年,被资助的女孩去年读完了大学,今年就要嫁给一个大她13岁的富裕男子,准备尽快怀孕生孩子了。
初见这条新闻,我毫不犹豫的觉得这名被资助的“全职主妇”真真的浪费了陈果的一片好心。
每一场资助背后,都带有资助者远大的期望,如果资助对象是农村孩子,那么这种期望就会升华到“逆天改命”的级别。
这些年,虽然我们的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但并不是每个山里的孩子都能顺顺利利的走出大山,去享受城市里最前沿的教育和生活资源。
仍有很多很多孩子在山沟里出生、成长。
只不过现在走出大山的难度并没有原来那么大,相当一部分孩子“走出去”的方式是远离故土外出打工,以底层姿态生存在霓虹都市里。
所以,资助的意义很大一部分就在于能让孩子们有机会以“知识改变命运”的方式迎接更好的生活,或者说,更有价值的生活。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资助这个事本身,是能让 “爱心”和“感恩”大面积、高效的传播,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一点是非常可贵和必要的。
被资助的孩子一路摸爬滚打,他们理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拼搏的意义,所以会用更大的爱心和善意去感染周围的人,这些人多数会成为新的资助者,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非常良性的循环。
单凭这一点,这位被资助的全职太太可能并不能胜任“正能量传播使者”这一光荣又伟大的角色。
但是,我们究其根本,没有一条法律说“全职太太”就是“社会的累赘”,就是完全没有贡献的人。
相反,如果她仍怀有感恩之心的话,无论是什么角色,她完全能再去资助其他的人,以她如今优厚的经济条件或许能干的事还远不止这一件。
不管怎么说,这个女孩个人的命运是因为资助这件事完完全全的改变了,只不过她的经历不够励志,好像无法匹配“资助”这个词语背后所处在的崇高境界。
就像我上面叙述的,资助的“精神影响”要远大于“结果影响”,无论时代发展的多么进步,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正向能量。
走出“大山深沟”,进了“豪门闺房”,这样的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也无可厚非。
只不过在资助作为前缀和定语的时候,会让我们有一种顾虑:以后大山里的年轻女孩都争着资助名额,然后一头扎进大城市的富豪通讯录里,似乎也很不对。
说到这里,若是单纯地站在资助者和被资助者两个角色之间,似乎更难判定孰对孰错。
总结起来,就个人而言,这位女孩的观点不能说是错的:我家里条件不好,资助就是给我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至于怎么使用这个机会就是我的事了,我不偷不抢,不做违法的事,我的生活越来越好,并不算辜负了谁。
就资助者和整个社会而言,或许嫁给一个好男人,做了家庭主妇,真的托举不起为社会“励志”的崇高目标,资助将一个孩子的未来放入了无限可能中,但“家庭主妇”多少是将这种无限的可能又缩成了一种最有限的生活方式,“身体离开了大山,精神仍旧被困”也似乎真的是偏离了资助者的初衷。
朋友们,孰对孰错,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