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的女儿离家出走已经半年多了。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算离家出走。女儿已经30多岁了,是个成年人,只不过刚刚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
离婚后,女儿辞了职,并因此和芬大吵了一架,摔门走了。几个月来,母女没有联系过一次。芬很心疼,想念女儿,很想跟她见上一面。“看上她一眼,知道她是平安的,过得好,就安心了。”芬皱着眉头说,一脸的忧郁,失神的眼睛里几丝焦虑。
过了一会儿,芬嗫嚅着说,“有一次,她的微信头像亮了那么一下,也留下了一段文字。”她垂下眼睛,继续说,“说我跟她的父亲不够爱她,对她不够体谅……总而言之,是有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造成了她现在暴戾的性格,并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她这样消失,跟我断绝关系,我不怪她。都是我不好,年轻时太气盛,对孩子宽容不够……”芬一字一句,吞吞吐吐。眼泪从她的眼眶里流出来,我仿佛听见了心脏破碎的声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人们开始由外及内,对意识领域进行不断的挖掘和探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很多专家写手不断地撰文发声,以期引起大家的共鸣。
01
原生家庭是孩子成年前的父母家庭,就好比一个手工作坊,是生产孩子的模具,孩子的身上到处烙满了原生家庭的印记。有怎样的原生家庭,就有怎样的孩子。孩子有怎样的性格,就有怎样的命运。
有专家甚至扬言,父母是罪孽,是毒害孩子的杀手。
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是在两年前,学校组织的教育心理报告中。主讲人把孩子从摇篮到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发育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分门别类,列举了父母的种种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和做法。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读医学方面的书的体验,或者至少听过某某医生分析某种疾病的症状。不读不听还好,读过了听过了,觉得自己浑身都是毛病。
那时候的我就是这样,听了专家报告的那一刻,觉得我父母哪一个阶段哪一个细节处理得都有问题;觉得自己目前事业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不尽如意,都是因为在童年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科学的教养造成的。
后来仔细想想,我的父母就是一对农民。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在当地也算有相当高的文化了。父亲毕业后在公社上班,隔一两周才能回一次家。童年时期都很少看到他的影子,父爱缺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怪他吗?你以为你是王子公主,生下来就得是锦衣玉食?他不工作一家人喝西北风去?他太严肃?那是他老爹老娘的事,真要较真你去地下跟你爷爷奶奶理论去!
再说了,谁的父母是完美的?娘十月怀胎生下我们,没饿着冷着,能平安养大就算不错了。难道就为了我们长大后找他们算账,某年某月你哪句话说的不对哪个动作不够标准,于是我长歪了你得负责?
无论怎样,他们都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咬紧牙关、含辛茹苦,把我们一个个培养成大学生。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想让儿女成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过上比自己更体面的生活。对这样的父母,我们没有权利去苛责,而是应该知恩图报。
02
芬和丈夫是有工作的人,女儿是独生女。有爷爷奶奶的娇惯和庇护,女儿从小便天不怕地不怕的。做错了事,芬是说不得的。很小的一件事,往往都会引起争执,女儿强硬的态度常常惹得芬不由抓狂,最终以打骂结束。
从小学开始,女儿的功课就很差,老师们话说得很客气,“你女儿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多用点功就好了。回去好好督促督促。”任何劝说、打骂都解决不了女儿的拖延症,对学习她压根就没有兴趣。
后来随便上了一个专科学校,便走南闯北,开始四处打工。女儿长得漂亮,能说会道,工作干的很是顺手,常常得到领导的夸赞。家人以为万事大吉,总算翻过了一段不堪的日子。谁料想,婚姻出了问题。小两口遇事互不相让,相互指责、攻击对方的软肋,直至感情破裂,最终导致了分手。
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按理说,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应该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如果女儿能冷静下来,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人生中扬长避短,也不失为一件幸事。然而她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父母,认为父母是造成她今天局面的罪魁祸首。
不可否认,我们的成长,免不了父母斧凿雕琢的痕迹。然而娘生十子,个个都不一般齐呢。关键还是内因在起作用。父母纵有这般那般的不是,已是历史,追究无益。过多的纠结和抱怨,只会让自己停止生长。
03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事多探求自己的不足,不要总把错误归咎于他人。今天我们梳理原生家庭,重新审视原生家庭中的成员关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自身特点形成的根源,以便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缺陷而加以修正和弥补,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完成自身健康人格的成长。
而不是以此为把柄,讨伐父母的罪责,作为炮轰和嫌弃他们的理由。一味的抱怨父母,无异于将成长的责任一股脑推给父母,却忘了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自我的成长。对父母极不公平,于自己也毫无益处。
闺蜜阿玉也曾经深受原生家庭的困扰。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性格暴躁,言语里对母亲很是轻视和无理,有时甚至动手施暴。
成年后的阿玉,一度因为对婚姻的恐惧而害怕谈恋爱。婚后,丈夫也曾经有过大男子主义现象。由于童年时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阿玉竟然认为男尊女卑就是正常的家庭关系,任由丈夫无理撒泼。只是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常常以泪洗面。
直到后来,跟一个朋友聊及此事,朋友建议她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改天又带她见了一个学心理学的同学。阿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状况,知道幼年时的经历影响了她的认知和判断。
她和丈夫深入地谈及此事。经过几次沟通和交涉,双方都觉得他们彼此还是很有感情的。丈夫也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错误,希望得到阿玉的原谅。双方协商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以便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如今,几年过去了。一家三口的幸福,写在脸上挂在眉梢。阿玉感慨地说,一定要让父母曾经的伤害止于自己,她也一定有能力许孩子一个好的未来。
我问她,“你恨他们吗?”“我父母吗?”阿玉摇了摇头说,“没必要。一切都过去了。再说,他们也不是故意的。我们这一代,总得比他们那一代强不是么?”
是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无处不在。但人也应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心理学关于家庭关系中有一个优先法则,即家庭体系中最核心的是夫妻关系,其次是亲子关系,其三是父母关系,其四才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子女未成年前,夫妻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甚至会不同程度地映射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夫妻,尤其应该时时注意优化彼此间的关系,避免无意中对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子女成年后,建立自己的家庭,则要及时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夫妻关系上。所有对原生家庭的审视与回顾,前提都是为了新关系的优化与完善,是毖后而非惩前。成年的子女应着眼解决自己当下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迁怒父母,翻他们的旧账。
04
生物学将人们分为不同的血型,心理学谈到人有不同的气质类型,今天我们又在一起谈论各自不同的原生家庭。窃以为,血型、气质类型无优劣之分,原生家庭也一样。
正如世界上没有一家真正完美的工厂,也不可能有任何一对完美的父母组成的所谓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每个人打出生起就不完美,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正因如此,我们才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需要通过努力来完成自我救赎。向前看,才会有光明。
换个角度,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上帝做了标记的天使。恰恰是因为身上不同的标记,我们才变得独一无二。偶尔停下来,打磨一下这些标记,没准他们会变成你身上发光的地方呢。
所以,请停止你的抱怨,原生家庭不欠你什么。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剖析,善于修正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才是勇者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