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分析概括了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的一些主要特征。而政策与制度基本上是由国情决定的,以社会特征为基础,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政策、制度与乡土社会的特征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以下是我的一些分析:
一、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有着长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就已首倡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施行的原因之一是“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使商业发展艰难,商业的发展也会使从事农耕的人数减少,从而破坏小农经济。同时,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皇权统治的稳固。乡土社会中农业民族的战斗抵抗能力较弱,使得乡土社会成了“皇权的发祥地”。一方商贾如果拥有巨额钱财,掌握了大量盐、酒等必需品,就会威胁到皇权。而且乡土社会变迁慢,做大经济的蛋糕也难,商人抓在手里的钱多了,一般也就意味着基层人民手头的钱少了,贫富分化严重,人民就揭竿而起了。于是乎皇权统治者要重农抑商了。再者,社会变迁慢的乡土社会中血缘作用强,而“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才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商业的发展需要契约,契约的完成需要理性的支配,而这“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二、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是禅让制后的一种政治制度,即王位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后各封建王朝皆沿袭。
这一制度是乡土社会作用强的一种体现。父死子继,皇帝之子或皇帝的兄弟当皇帝,是身份的血缘继替,没有继承皇位的儿子获得爵位、封地与俸禄,这是财富的血缘继替,血缘决定了社会地位。而且这种王位的继承也是长期绵续性的,皇族这一说法也体现了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变成了族,皇族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了。
三、一些选官制度
举孝廉、九品中正制这两种制度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选官制度。
举孝廉,顾名思义就是推举孝、廉各一人当官。要求“孝”是血缘作用强的体现。并且孝之一字明显与乡土社会中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的孝相关了。孝顺父母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然而处理好亲子间私人关系的人也不一定当得了好官,举孝廉无疑把这种私人联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了,这又是差序格局中以自己为中心的体现了。好的地方官又被称之为“父母官”,结果国家、团体层面上的要素又与私人联系搭上关系了。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品评士人,其一要看他的家世,可见血缘关系与家族情况对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要贯穿其一生了;品评士人其二要看道德,其三要看才能。
以上几种政策与制度都较为著名,具有一定代表性,也有着与乡土社会特征的一些联系。中国农村社会还没从乡土社会过渡为现代社会,因此《乡土中国》一书对于制定某些详细的地方制度就很有意义了。
十班 尹欣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