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今天是八月的第四天,我的《慢煮余生》也已经连写到了107篇,中间虽有断写,但总的还是在坚持的。整理了一部分小诗,也将一些散文进行了取舍,反复修改,精心琢磨。在写文期间,深感知识的缺乏,头脑的空洞。于是,我抽空开始阅读一些名家名文,譬如三毛的《哭泣的骆驼》,我自己一边读,还一边推荐給微信与公众号朋友。
读了三毛的《哭泣的骆驼》,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三毛。朋友们也说,我的文字很接近三毛。事实上,哪里能跟三毛相提并论。三毛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个故事,一篇优美而充满诗意的散文。撒哈拉环境的恶劣,人们生活的艰辛,以及撒哈拉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众人皆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所有的一切在三毛的眼中却皆是迷人的、浪漫的、引人入胜的。我自然也被吸引着、陶醉着......
一个女人离乡背井去到异域,用眼、用心感受着那篇陌生的土地,用笔记录下它的面貌、它的风致、甚至它的蛮荒。对于三毛,我很敬佩,她坚强、独立、自由的行走于人世间,且给这个尘世留下了诸多的精彩。
读着《哭泣的骆驼》,心在不断的颤抖。三毛居住的那个地方时局不稳,政治动荡。西班牙人、撒哈拉威游击队、摩洛哥志愿军三股势力的冲突导致人心惶惶,而在撒哈拉威人内部,顽固的宗教信仰,野蛮的惩罚方式,最终导致了沙伊达和鲁阿的死。人命如草芥,在野蛮的风雪里被漠然的扬弃。
三毛的文字,在我的印象里从来都是平淡的。那些丰腴和韵味也都出自这平淡,我对她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因此爱上了她的散文,也是抱着一种极其轻松和愉快的心情读她的文字。每天读一点点,消暑也消渴,但在读《哭泣的骆驼》之时,心里有点堵得慌似的。
昨夜再读,头脑里恬静的撒哈拉忽然变得狂躁而凶残起来,时时刻刻皆在吞噬着众人的梦幻。那些血腥场面竟赤裸裸地暴露在我的面前,因文字的叙述而无法停止心跳,闭上眼,耳边仿佛传来了阵阵哭泣——那是骆驼的哭泣,那是哭泣的骆驼!
这个尘世怎么啦?因为得不到,所以便不惜一切地毁灭,人也被当成了可以交易的物件。占有是人类极其特别的欲望之一,它膨胀的边缘都是罪恶的扩张。一群男人公然在人群中欺凌并虐杀一个女人,仅仅是因为他们得不到。三毛在写沙伊达和鲁阿死的时候,笔端怎能没有血泪?在那个荒蛮的世界里,她什么也做不了,她担心着随时都会到来的战争,战争让人们忘记了罪恶是要受到惩罚的。然而悲悯的天幕下只有一片荒凉的沙漠,小山一样的骆驼的白骨,那撕心裂肺的叫喊还在天地间回荡,震撼着人的心灵,让人痛得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