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时间/ 2017年3月16日
再次想到《红玫瑰与白玫瑰》,源于早饭时,与燕燕同行,她著米白色,我穿大红色,我拉着她的胳膊,来了句“红与白的搭配”,燕燕便接道“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是不做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好。”我应道。
那一刻,便浮现出了张爱玲,盘旋着她那本《红玫瑰与白玫瑰》。多年过去,文本里的每一个细节差不多已经无法完全阐述,只是,一些细节以及最初读后遗存下来的感觉,还有些许感念!
—1—
仍记得,最初这部作品、这句话,是因为老师课堂讲授时,让人印象深刻,进而,好奇心满满,于是,借书阅读,阅读时,当时把解说“红玫瑰”、“白玫瑰”与其相应的男子关系的这段话,摘录过,读背过,当老师再次说到张爱玲时,提到这段话时,大家也算是心照不宣了。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而今,再来读,想到张爱玲本身阴郁的个性,浑身的不安全感因素,加之一身经历和敏感以及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能如此透彻地揭露出男性本色来,也算是言由心生、自然而然。
其实,于我本身而言,没经历过此番,本不该有发言权,只是,每看到这段话,心里便想着,难道真的就没有例外么?“红玫瑰”真的就逃不过“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的结局,“白玫瑰”就一定逃不脱“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的命运么?
最初的最初,她们都是“玫瑰”,只是颜色不同而已,真的就因为“娶”字,命运轨迹全然不同了么?到底是生活琐屑磨平了本身的娇艳,最初的情感,本来的纯粹?还是人心作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远方的风景永远是最美的呢?亦或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情境,“红玫瑰”、“白玫瑰”、“男子”,全都走了样呢?只是,哪怕如此,就更愿意做“床前明月光”或者“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了么?
或许,就像耳熟能详的那句“我们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变幻的生活中的一切,纷杂的情感中的所有,繁芜的人生的全部,我们,如何全全掌控呢?面对生活,面对情感,面对人生,突然,想到情僧仓央嘉措那句“世间哪得安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生活,终究是在,无数未知中且行且探……
—2—
张爱玲说:“回忆久了,记忆就失了真。”
对于这句话,真的是感同身受的。
或许,人的一生,终究是苦痛与纠结的一生,然而,从诸多苦痛中、无数纠结中,寻找喜悦之星光、快乐之阳光、幸福之微光,便可以全数冲淡、消解、解构诸多之苦痛和无数之纠结。因此,记忆,便选择性留存,苦得过甚的、纠结得过火的,要么被忘却,要么被自我安慰式的解说磨淡,要么被加工改造式的融入消融,要么被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打破建构……
由此,愈回忆,似乎美的好的便愈多,过去的路,过去的苦,过去的痛,过去的纠结,似乎真的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的那般,“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
然而,关于许多美好的回忆,事后,多番拿出来晾晒和体味,细细咀嚼,竟又会觉得,好像,仅仅是这般那般而已。
有时,甚至觉得,过去的一切,记忆里的一切,是否是生活最初刻下的样子!!!
—3—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张爱玲如是说。
其实,这8个字,是这本《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最喜爱的句子。
“慈悲”,不知该如何解析,才是最合适的,是“慈悲为怀”么?是“慈爱悲悯”么?是给人带来快乐么?我不知道,我也没法恰到好处的解释。或许,真正的爱,就是如此,无法言说,难以解说。
至于“懂得”,更是种高境界层次的期许与渴盼。如果,我来拆拆字,“懂”,恐怕得深入了解、细致研究、细细咀嚼、慢慢体悟;“得”,或许得到的只是“五百次回眸后的匆匆一瞥”,或许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或许只能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憔悴损,或许只能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的“高处不胜寒”……
只是,哪怕果真如此,又如何呢?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足矣!!!
无法大彻大悟,没有真知灼见,读着,走着,行着,便好!!!
人生,这场修行,且行且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