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在文章《情商等于“会说话”?这是一个伪命题》中分享了什么是真正的情商,提到几个观点:
情商不只体现在是如何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如何认识自己(控制自我的情绪)与对待世界;
人际交往过程中,情商并不是要讨好多少人,而是能理解别人的话并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些观点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今天就来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孩子的情商主要取决于遗传还是依靠后天培养呢?
相比智商,情商的遗传成分要少得多。但情商的部分能力还是跟遗传有关,比如有的小孩一出生就很安静,有的小孩容易被惊醒,易发脾气,这跟孩子的气质类型相关。同时,情商跟生活环境以及后天学习有着较大的关系,孩子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培养自己的情商。
很多人认为寄人篱下的孩子情商更高,理由是这些孩子容易看人眼色,容易读懂他人的“言外之意”,更不会乱发脾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反例。
黛玉寄居于贾府,寄人篱下之时也常感到孤苦伶仃,她初到贾府时因着美貌与不凡的才情得到了贾母的百般怜爱,可最终却没有获得美好的姻缘和幸福的生活。
黛玉的情商低首先表现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上,她太多愁善感,动不动就“泪光点点”,遇到事情更容易想到自己的境遇,因此更加悲伤。
其次黛玉更爱耍小性子,她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脾气,与宝玉和姐妹们闹脾气也是常有的事。
不否认情商与历练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一定要通过体验人情冷暖,感受现实的残酷来获得高于同龄人的情商。
关于孩子情商的培养有很多官方回答,例如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孩子自尊、自信与自控……但是这些答案往往让很多家长无从下手。若是家长从孩子遇到的问题出发,那么能够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1、培养孩子的判断力
“妈妈,班里同学说小红不是好人,我也不喜欢小红了。”
家长或许知道,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像一个“小江湖”,里面藏了很多是非,虽谈不上勾心斗角,但是“我们别跟她玩”这类事件的发生也是常有的事,如何在小团体里做好自己对孩子来说更是一门学问。
当孩子跟家长说起的时候,大部分家长都会不以为意,个别家长会告诫孩子“别人家的事情你不要瞎掺和”。
事实上,孩子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并没有较好的判断力,常常通过成人或者朋友来做出判断,因此容易“人云亦云”。
或许你该告诉孩子“不要从别人的嘴巴和自己的耳朵里去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我们不应该单凭他人的三言两语,别人的评论都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难免带有个人情绪,孩子的判断不应该受他们的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
“那你觉得小红是这样的人吗?”家长或许应该这么问孩子……
2、关于帮忙这件事
“我帮助了同学,可是她好像并不领情。”
曾看过刘墉写过一个故事,或许能给看到此文的家长一点启发。
台北有这么个亲哥俩,哥哥混的很好,生活富裕且工作体面,但是快四十岁的弟弟情况却惨淡了一些。朋友都讲究“苟富贵勿相忘”,何况手足兄弟。于是哥哥经常去接济弟弟,拿钱给弟弟。但是弟弟却不念着哥哥的好,内心还有点儿怨恨。
弟弟是白眼狼?或者说玻璃心?
都不是。问题就出在:哥哥接济弟弟的时候,都是当着弟弟老婆孩子的面儿。这样给钱伤害了弟弟的自尊,更有损弟弟在他老婆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这个时候怎么回答孩子的这个问题就考验家长们情商了。
关于帮忙,近日我的侄女也遇到一个困惑,而她的问题主要是:
“别人帮了倒忙,是否该生气?”
侄女正念初一,某日看到她情绪不佳,细问后得知她与同桌闹别扭了。原因是刚结束的数学考试中,她因为没把握好考试时间,快考完的时候发现后面的好几道题目没来得及做,于是她急得满脸通红,同桌为了帮助她,就把自己的试题拿给她,结果被监考老师抓了个正着,两个人都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
这件事情对于她来说算得上“无妄之灾”,因此她将所有的怨气怪在同桌身上。
我笑了笑问她:“吃饭的时候,你妈妈是不是总喜欢夹些你不喜欢的菜给你,比如让你多吃点苦瓜,顺便告诉你清热解毒?其实这是同一个道理。”
看着侄女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又接着说:
“虽然把试卷给你是一件违反校规的事情,但是你的同桌是出于好心,他看见你着急的样子想帮助你,虽然帮你的方式是错误的,但是你也应该感谢他,而不是因为被老师批评了就不理他了。
几日后,我收到了她用她妈妈的手机发给我的短信,写着:谢谢小姑,我和同桌已经和好了,我觉得我也有错,他给我试卷的时候我明知道是不对的,但是没有及时还给他。
3、先回应情绪,后回应问题
高情商的一个特征就是:能够感知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家长跟我反映孩子着急、生气的时候容易控制不住情绪,家长无论怎么说孩子都听不进去。
我的建议是:先回应情绪,后回应问题。
两个孩子打了起来,老师赶紧走过去将俩孩子拉开,其中一个孩子在老师拉开的时候逐渐平静了下来,而另一个孩子情绪依然十分激动,甚至想要动手打老师,他的嘴里不停说着“我没有错”
“你打架了,这就是你的错。”
“又不是我一个人打架的,你怎么不去骂他。”
于是对话就陷入了难以相互说服的辩论,孩子的情绪会因此更加激动,或许老师的情绪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跟孩子讨论是非对错问题,显然是不明智的。
当孩子说“我没有错的时候”,或许你该告诉他:
“你觉得同学误会你了,你想证明自己没有错才不得已动手打架的对不对?”
“是的,我就是很生气。”
“那你先别生气了,冷静一下,待会好好把事情跟老师说说,如果你没错的话相信同学们也会理解你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在孩子情绪冷静下来之前去争辩事实层面的是非对错。单单只回应他的情绪的时候,孩子一旦感受到被理解,会渐渐冷静下来并给予你更多的回应。
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和处理时,就会逐渐恢复冷静,所以面对很多正在情绪中的人,处理情绪优先于处理事实。情绪是一种流动的能量,只有将这种能量合理引导适度宣泄才能使人重归平静,才能恢复处理事情的能力。
注:文章已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