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第一种的无知是连字母都没学过,当然无法阅读。第二种的无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Pope)称这种人是书呆子,无知的阅读者。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称呼,这也可运用在任何年纪、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他们就叫“半瓶醋"(Sophomores)。
如何有效读一本书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最近一直细读《如何读一本书》。整理一下书中的笔记和自己的心得。
适用对象
《如何阅读一本书》只适合想提高自己理解力的读者。本书与其说是教人如何阅读,更应该说是教人如何提高理解力。不过这本身就是相通的事情。技巧和形式终究不是本质的东西。
什么是阅读?
如果说写作是编码过程,那么阅读就是解码过程,阅读就是在不同时空下与作者进行沟通。去主动接收作者要传达的讯息和意念。
阅读的目标
1、获取资讯
2、增强理解力
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与为增进理解而阅读,其间的差异不能以道里计。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另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对于第一种获取资讯是我们自己在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的东西时,凭我们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了。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当了。第二种是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这种双方水准不齐之下的沟通,肯定是会发生的,否则,无论是透过演讲或书本,谁都永远不可能从别人身上学习到东西了。这里的“学习”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和你已经知道的资讯在同一水平的资讯。
另外有人会说我阅读只是为了消遣放松,这当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也没必要讨论研究。事实上增强理解力或者获取资讯,也可以获得消遣。而反过来却不能。同样增强理解力是最底层的东西。
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以作者的观点是不能的,作者认为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原因是所有的媒介都是包装了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将人们的思考环节省略掉
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读了很多公众号的文章让我们常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不过只限于当时恍然大悟。这种只会带来一种叫启发感的东西,也仅此而已了,并不是真正的启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理解,但是这种省略掉思考的过程必然不会训练出我们的思维 不会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思考是提高理解力的必要环节。
如何在阅读中提高理解力?
主动阅读
阅读是一件多少需要主动的活动。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写作和阅读就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阅读就是跨越时空的与作者沟通。我们想要接住作者多少意念,完全要看他在阅读时候有多主动,以及投入不同心思的阅读技巧如何。
如何主动?
带着问题去阅读,所有的主动源自好奇心。没有对外界的需求和好奇,一般只能说明自己的知识疆界太小。
自我发现的阅读
自我发现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是经由研究、调查或在无人指导的状况下,自己深思熟虑的一种学习过程。简单地说,这种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像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阅读对象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读一本神作要抵读十本力作,而读一本力作抵读百本普通书。读好书,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这样的作品一定是高出我们理解力一个或多个阶位的作品。我们可以循序渐进。那些超越我们的书。我们才值得花力气去理解一些。这样才能进步。
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也是需要的,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选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而阅读技巧必然是我们积累而来。比如检视阅读,拆书法,分析阅读,扫读,主题阅读等等。
阅读的层次
作者给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也就是如何针对提高理解力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进行实践。也是我后续研读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