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睡觉还是抢购?
昨晚,和每次抢购的前一晚一样,我想着要不要等到0点买了再睡呢?想想买这些东西省的钱,最多几百块,又继续想,如果给我几百块,我愿意牺牲一晚上的睡眠吗?答案是不愿意,那就果断地睡觉吧。
今天早上6点半起来(对,我每天6点半起床),看了一下购物车,跟预料的一样,一半的东西已经无货了。懊恼了几秒钟,我开始想,为什么618、双11当天的抢购总是0点开始呢?0点抢购是多么影响健康的一件事啊?为什么不改成6点开始?接着就又开始想:为什么每次都要抢购?
这几年每年的618和双11已经变成了比任何节日都盛大的“购物节”。每次提前十几天,这个节日已经拉开序幕。犹如一个精心策划的舞台剧,剧本早已备好,步步为营,每一步都刺激着一批人的购买欲望;打开界面,五彩缤纷的动态图片不停切换,就像舞台上的声光电一样刺激着人的感官,让人融入其中;最后的抢购就如同舞台剧的高潮,在午夜的等倒计时中降临,仪式感十足,抢到的人心满意足,或许觉得自己省了不少钱,还要用省下的钱再买点别的;没抢到的人觉得亏了,也要再买点儿别的东西填补自己等待后的失落。
在这场抢购中,只要参与,均无法幸免。理性如我,由于无法放任自己抢购的欲望,总要纠结地把购物车中不需要的东西统统删掉。而那些买足买够的朋友们,是否下一次抢购就不会参加了呢?
群体无意识
抢购活动造就了一个无意识的群体,群体将抢购推向高潮。
抢购激起了人的本能。即使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的基因中仍然保存着对"物质匮乏"的恐惧,把冰箱填满、衣柜装满总能让我们心中感到极大地安慰;而且在这个抢购中也有竞争的因素存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跟别人比,如果别人都买了,我不买,那我岂不是吃亏了,即使不能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东西,也不能比别人少。
抢购的情绪在群体中不断蔓延、传染。如果抢购活动只有一天,当然无法号召到这么多人参与,这从传播学上也很容易解释。在活动的序幕中,不断听到周围人提起各种优惠券、哪种东西特别划算,就连我自己也直接导致了两个朋友购买了同一品牌的商品(我要广告费!)。就如一波浪潮,迅速在人群中传播,有越多的人加入,这个群体就越稳固。既然有竞争,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因为有越多的人加入、越多的认同,就能让大家更坚信这个活动是值得的,对一个群体来说,数量就是道理。
抢购活动的各种暗示则使整个群体进入一种被催眠的状态。首先,定期推送各种商品信息(根据你的浏览记录),告诉你,你需要这个,你需要那个,你需要这些商品堆砌成的优质的生活。接着,利用不同的优惠券、各种叠加的满减活动,只是为了让大家感觉今天、现在买到的东西是最优惠的,现在你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实现过上优质生活。其实各种不优惠就夹杂在那些优惠的商品中间,但是被催眠的群体已无力一一分辨。随着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感觉自己需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已经忘记了最初要买什么。
这些都完成之后,只需等到一个——如下:
意志力薄弱的午夜
抢购活动是对人的意志力、自控力的一次考验。
人们早晨的意志力最强,然后意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有极限。它被使用之后会渐渐疲惫。如果你不让肌肉休息,你会完全失去力量,就像运动员把自己逼到筋疲力尽时一样。
为什么要在0点,可能是因为这个时候人的意志力最薄弱吧。夜幕降临,欲望上演。夜色本就能使人变得更加感性。如果感觉孤独,晚上会更孤独;如果觉得焦虑,晚上会加倍焦虑。一天天都在夜晚睡眠的不知不觉中结束,这本就让人感觉不安。夜晚放大了人的不安、焦虑和恐惧,也放大了欲望。而如果白天已经在抵制甜食、抵制烟酒、认真工作中耗费了大部分的意志力,又忍过了前半夜的焦虑等待,等到0点开始抢购时,就如一个对甜食完全没有抵抗力的人进到了一个糖果屋。
假如从长期来看,抢购活动的序幕中,接二连三的各种刺激之下,看到心仪的商品坚持不买,也是对意志力的消耗,这种消耗会使得到后期意志力越来越薄弱,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理由说服自己买买买。
抢购之后
首先冲动之下购买的相当一部分商品既不是自己喜欢的、也不是自己需要,这相信大部分人都有共识。抢购中囤积的那么多用品真的可以改善生活品质吗?一次买了5件衣服之后,半年之内真的不会再买衣服了吗?
假如你和我一样有做预算的习惯,那估计会像我一样,对每个月的支出都有预算,这个月超出预算的话,很难在后面几个月的预算中将这部分去掉,也就是说,这个月多花的钱囤积的东西、以为省了很多钱囤积的东西,并不会真正导致长远的省钱,因为在买东西的那一刻从感觉上钱已经省过了。而且在心理上,不同月份的账单是分开的,我们也不会把他们混在一起计算,虽然付账单的钱是同一来源的。
既满足不了物质欲望,也满足不了精神欲望的抢购,抢购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