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在思考这个话题。新年的开局不算顺利,对心爱的人发脾气,后来发现自己伤害他,又觉得很后悔。
今早上思考了几个问题
1.为什么《聪明人的个人成长》阅读起来那么艰难?
答案是:因为我的确没有完整的阅读过一本方法论的书籍。
第一个问题我不想展开说,但是下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2.为什么看了很多方法还是过不好,方法论对于我而言到底是什么?
最近在看吴军老师的《大学之路》,虽然看了只有一点,但是最深的感受是,高等教育之路是如此的浩瀚。“大学是什么?”不是一个话题,而是一个课题。
那么这本书能让我选择到一个很好的大学,很好的专业然后走上人生巅峰,卷死同龄人吗?
不能!一定不能。相反可能适得其反,让我有更深的考虑和顾虑。
那我看这本书是为了参观吴军老师的智慧,为了附庸风雅,为了显得自己高级吗?
当然也不是。
就像是明白道理和过好一生之间,存在着一个必要条件:躬身入局。
也恰恰因为躬身入局,我们往往会觉得,方法论和专业领域知识,大多数是纸上谈兵。当我们打开豆瓣去搜索一本个人成长,社科知识,和方法论的书的时候,在评论区里一定能看到“这是鸡汤”的评论。
当我们在书里读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会觉得醍醐灌顶,因为这些内容看起来太对了,在作者的逻辑推演下,似乎没有比它还正确的道理了。这个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找到了打开一扇我们推不开的地方的门的钥匙。我们为之欢呼,我们激动不已。
当我们带着这些方法回到我们在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这些我们热血沸腾学到的方法,并不承诺在具体事情上的顺利。顺利都承诺不了,那更不要想像励志电影里那样的所向披靡了。在读这些书和这些方法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可以从认知上完成“降纬打击”但是实际躬身入局,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备受打击。
那么方法论和知识真的没有用吗?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也是很多时候人们的气话。方法论和知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管用的真相是,认知的颠覆+错误的摧毁。前者让我们捶胸顿足醍醐灌顶。后者让我们生不如死。
就像在一张有错的纸上改正,是比在白纸上写字更难得事情。我们需要改变之前的做法,去重新笨拙的习得另一种方法的同时,面对以前就觉得很困难的事物,这还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功。我们不知道这样尴尬的变化期到底要多久,也不知道,从这样的痛苦里穿行而过,是不是意味着成功。方法论和认知的升级不是用来偷懒的,而是用来靠近“正确的路”的。这么看来,“方法论”背负了很多不该它承受的期待,自然也无法发挥它发挥不了的价值。
苏炳添为了突破10S大关,改用左脚起跑。但是这样他经历了2年的变更起,2年间没人知道结果是什么。后来他成功了,可是100米和竞技体育,也从来没让苏炳添顺利。
3.那传说中的“降维打击”是什么?
说到认知升级和方法论,真的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降维打击”这个美好的幻想。但是往往大多数时候,这变成了一种愤愤不平的事与愿违。这是方法论和认知升级的无力吗?当然也不是。
“降维打击”在我看来是刘慈欣构建的最美好的世界,没有之一,比三体世界和宇宙其他文明,都要美好数倍。因为别的只是虚构世界,但是“降维打击”是很多人的愿望。
但是原文里有解释说,降维打击,是现代人用机枪,对手持铁棒的冷兵器原始人的扫射。这是实力的悬殊。不是我们一厢情愿认为的,认知提升的沾沾自喜。
那么认知和方法论的降维打击什么时候可以出现,也变得一目了然。就是我们穿过了用这些方法躬身入局的迷茫期和笨拙期,让这些方法和知识转化成我们的能力,然后在一次一次杯水车薪的尝试里做到,之后的某一天,忽然觉得以前对自己很难的东西,变简单了。这才是降维打击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是我今天的一些思考。“觉知此事要躬行”,越新的一年,所有的躬身入局,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