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里有一句话:你太习惯了这个世界,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
喜欢玉的人,尤其在北方,几乎都惯熟一句俗语:男戴观音女戴佛。 那么有没有想过,这句话背后的所以然?
我是房秋池,此刻不妨给我六分钟,听我从头讲来。
佛教传入中国不晚于汉朝,东晋时有位天才级的佛教经文翻译家,鸠摩罗什,他在翻译《法华经》时,其中称作观世音菩萨。后来大唐玄奘在译《心经》时,又作观自在菩萨。而我们平时都简称观音菩萨。
但不管是佛教起源的印度,还是唐以前的中国,观音都以男像出现的。这一点同期的壁画和佛造像都可以佐证,观音普萨有两撇小胡子。
但唐宋以后,由于政治和民众信仰文化的需要,何况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观音形象逐渐演变为女相普薩。而且在宋以后,渐渐固定下来,观音有三十二像之说。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实际上也是和儒家、道教相互影响,相互柔合的过程。从这点讲,我们的信仰可谓既理想,又实用。
玉器,对信仰文化的传播,可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载体。古人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一个思想上有讲究的人,也是会时刻以玉为师的。
而人们认为,参加社会活动的男人们,性格往往刚烈有余,应该佩戴一件玉观音,一来可以佑护平安;还有就是每每垂首看到玉观音的柔美之相,会把性子放平和些,从这一点也有道教至阴则会平和至阳之理。
所以就有了男戴观音之说。
而女戴佛的佛,不是指释伽牟尼佛,而是大肚弥勒,他实际上在佛教中是未来佛,也就是如来佛祖的接班人,但现世是㢱勒普萨。
五代时,传说弥勒曾化身布袋和尚在宁波一带传播佛法。世人有一联形象的描述他,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世间可笑之人。
像玉观音一个道理,人们认为女人往往器量小些,应该像弥勒一样有大肚能容之量,所以要佩戴弥勒玉像。
那么以上讲的,就是男戴观音女戴佛的主流说法。但我们汉文化传播有个重要的現象不得不提,就是谐音文化。
观音,谐音就是官运。而佛的谐音就是福,所以我们看到,如果玉器雕刻佛手图案,那么就是寓意福寿。
从这里讲,男戴观音,就是官运,自古以来,男子当修身齐家治国,考公务员当官,所以要希望这个男人要官运享通。
女戴佛,就是女戴佛福,传统上认为女人的社会角色不必太有目的性,希望她这一生,有福就好。
但我一开始就说了,这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更多盛行在北方,到广州去淘货,或者在香港,会常见老板娘就戴一件玉观音,究其原委,不好确切的讲,但应该跟过去根深蒂固的儒家、道教文化传播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有关,所以当佛教文化或谐音文化传播到此的时候,他们沒有任何包袱的就接受了。
更何况,观音还有平安观音、送子观音等像说,所以女人戴观音也很好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一枚信教徒,我只是喜欢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比如我就很喜欢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在我有限的佛教文化理解中,关于玉观音还是玉佛,讲究也罢,禁忌也罢,可能讲法版本很多,但内心的尊敬是第一的,至于形式上的东西,各门有各门的理解。
无论如何,毕竟在当下这个时代,人的内心有一方净土,本身就是受人尊敬的。
好,这里是秋池讲珠宝,我依然争取每周至少一节,每节大约六分钟,欢迎订阅关注,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