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说到,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一书的主题——“被讨厌的勇气”。
书中的哲人说: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什么?!拜托,我们是多么在乎他人评价的一群人,“人言可畏”、“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深怕出差池。我们可不想做一意孤行、丝毫不在乎他人感受的人。书中的青年也和我们一样,心存怀疑。
青年:……先生是对我说“要去惹人厌”吗?
哲人: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青年:但是,那……
哲人: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这一点请不要误解。
哲人: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哲人: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哲人: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不害怕被人讨厌,勇于做自己,按照自我的方式生活,不随波逐流、勇往直前,仔细一想,这其实对自我的要求很高。这意味着,你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性。脱离了社会的标准,完全从自己内心的判断出发,你更需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一如我们上学的经历。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遵从老师和父母的教导,要学的课程、要做的习题、要参加的考试,我们照单全收,没关系,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一旦进入了大学,我们是继续努力学习还是睡懒觉玩游戏呢?有太多的报道说天之骄子进入名校后,一下子就放松了起来,天天沉迷于游戏,每个学期挂科,最后甚至拿不到毕业证。这是脱离了外在的评判标准,自己又无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恶果。
如果我们一直遵从社会标准,不被任何人讨厌,活在满足别人的期待中,那我们会获得幸福吗?
哲人: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咱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你用了“认可欲求”这个词,总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青年:哪里有想故意惹人厌的人呢?
哲人:是的。的确没有希望惹人厌的人。但是,请你这样想:为了不被任何人厌恶需要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时常看着别人的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如果周围有10个人,那就发誓忠诚于10个人。如果这样的话,暂时就可以不招任何人讨厌了。
但是,此时有一个大矛盾在等着你。因为一心不想招人讨厌,所以就发誓忠诚于全部10个人,这就像陷入民粹主义的政治家一样,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当然,这种谎言不久后就会被拆穿,然后就会失去信用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痛苦。自然,继续撒谎的压力也超出想象。
这一点请你一定好好理解。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余秋雨在《山居笔记》里很有名的一句话,顿时不得不感叹,中西思想,殊途同归。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