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40年(也是一个庚子年)开始,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闭关锁国的大门,科学技术产生的战争优势力量成为给国人最为深刻的刺激。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迎来了两个先生,一个叫德先生,一个叫赛先生。两个先生在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命运地位,很明显的是赛先生在中国更为吃香。这个在中国很吃香的赛先生就是科学。
科学,本来是个中性词,现在越来越圣化为一个褒义词了,以至于太多太多的事物,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性是不容质疑的,往往都爱冠以科学的头衔,仿佛一旦戴上科学的帽子就立刻变得天经地义一样。
科学方法,本来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因为科学成果的巨大实用价值,几乎快成唯一正确的方法了。凡是不能用科学方法解释说明的,基本会被冠以伪科学的名义,打入另册。比如易经,比如基于易经的中医理论,因为不能用科学方法有效的解释说明,下场是有目共睹的。
易经是与科学完全不同的范式,是东方文明认知世界的独特的方法,是早于科学方法几千年就被东方人民所应用的有效方法,是渗透到东方文明日常生活之中的刻入东方人灵魂的元方法。其实这不是东方人才有的,世界各地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易经思维方法的影子,只是东方人专门把这一方法突出出来了。
易经和科学的对比表:
科学,是以理想假设为前提,以实验方法来证实。科学的现实,是理想化的现实,抛掉了所有可以忽略的因素,主观造出一个现实的理想模型,不论是光滑的平面还是刚体,都是理想的假设,在一定范围内,有极高的拟合度,可重复可验证,令人不得不服。
精确,有效,可重复,可验证,是科学的优势,科学的毒性也在于此。科学的毒性就在于:
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把理想当作现实的思考背景,深信不疑,甚至放弃了对其反思。
更可怕的一点是:
科学的成果是清楚的,
科学成果可能带来的后果却是充满未知的,
比如转基因/人工智能,科学因为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科学在自身演化的过程中,也不断证明自己以往的谬误,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在微观世界里就不再灵验;测不准原理已经用自身证明观察者的不可或缺;薛定谔的猫也不再是一个概率事件,那只猫同时既是死的也是活的;量子的状态,一个量子同时就是多种状态,既在这里也在那里,只有在观察者出现,量子状态才会塌缩成某种状态。
《传奇》那首里唱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是的,就是因为你看了那一眼,一切都和不看那一眼完全不同了。
尤其是最近热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科学方法越来越面临自己的困境,需要借鉴吸纳新的认知方法。
易经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易经是整体的,明确承认未知是包含其中的,明确把参与者置于其中,明确承认世界的变动不停。易经从奇偶开始,以六十四卦作为典型事态的象征,六十四卦就是这六十四种典型事态的象征符号,为面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灵活的认知方法和认知工具。易经的六十四卦,就是东方的思维模型。
易经是选择奇偶,象征阴阳,奇偶阴阳叠加,
三重,生八卦,
六重,生六十四卦,
十二重,生4096易林,
以此作为事态和事态变化的典型象征。
无事则隐:没有心事,可以玩味卦象卦辞;
遇事则显:心里有事,就可以立刻与典型事态相匹配,从中获得相应的启发;
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每一个人从易经获得的启发都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尤其是在决策领域,人们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在尚有很多未知的条件下做出决策,真正科学的态度会承认自己未知,用科学方法很难做出决策;易经的优势就在于在包含很多未知因素的时候做出决策,知道这个世界的未来是什么很重要,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知道怎么去做更重要。
最近湛庐引进了研究复杂性与多样性的专家Scott Page的《模型思维The Model thinker》,我五年前在Cousera上在线听过他的model thinking的课程。
Scott Page提出了思维模型的7大用途REDCAPE:
1.推理Reason:识别条件推断含义。
2.解释Explain:为经验现象提供(可检验的)解释。
3.设计Design:选择制度,政策和规则特征。
4.沟通Communication:将知识和理解联系起来。
5.行动Act:指导政策选择和战略行动。
6.预测Predict:对未来和未知现象进行数值和分类预测。
7.探索:Explore:分析探索可能性和假说。
从用途的角度来看,易经的思维模型是完全契合这7大用途的,而且经历了几千年的东方实践。
我会在随后的时间里,结合具体的案例,分享我理解的易经:行之演易!
我朦胧的感觉到,易经的认知思维模式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会有巨大的启发价值:
如何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未知?
开启了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维特根斯坦说:
凡是可说的皆可说清,
凡是不可说的只能保持沉默。
同时他还说:
能显示出来的东西,不能说出来。
维特根斯坦发现一切的哲学的表达都是语言的,而语言却是似是而非的,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语言的问题,最后他不得不承认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易经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接受和容纳了语言似是而非的问题,以符号和象征的方式保持了自己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语言对概念的理解,比如仁/义/爱/善/美/吉/凶……
易经接受并容纳了这样的个性化差异:
每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都是基于自己建立起来的认知体系。
易经也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千面英雄》作者作者约瑟夫·坎贝尔说:让象征显现出他们自己的意义,象征符号的对应物会立即变得很明显。他们形成了许许多多恒定不变的基本真理,从在这个星球上生活开始,人类已经依赖这些基本真理生存成千上万年。 Scott Page说,要做一个多模型思考者,面对复杂多样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应该掌握更多的思维模型。易经这一古老的思维模型,对我们面对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有极大的启发价值。
没有科学方法是不行的,
只有科学方法是万万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