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崖岭
全大崖岭概述
一、地理位置概况
1,王金庄村的地理形式基本属于东西走向,而大崖岭是王金庄二十四条大沟之一。从王金庄村后头(即西头)往西北方向走,通过往岭沟走的这条大路,经过滴水门、上马口、洪崖圪道口、红土坡、石树峧口、南岔门(三叉口),就到了大崖岭的进口。这儿是个三叉路口。三叉路口原来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往南玉林井,往北银河井”十个字。在一块地的堰头上放着,后来被大雨水冲走了。这句话的意思标明了从王金庄通往玉林井和银河井的道路标志。也就是说在过去王金庄人民要是出村往外走到井店或县城以及其他地方去,往南走大崖岭沟是必经之路。这条交通要道是公元一九六四年以前的必经之路。往北走是去银河井必经之路。
2,大崖岭这条沟呈西南走向。海拔最低处791米,最高处974米,东径113.81,北纬36.O1。全沟共有665块梯田,共145.42亩。总堰长44289.77米。土质多属于红土结构。适宜种植玉米、谷子、高粱、豆类等作物。蔬菜类可种南瓜、土豆、豆角。三处羊圈,石檐子32个,水窖8个。其中,前半崖沟半山腰靠山坡与土地相接处有一个水窖是刘子定一人在九十年代修建的,还修建了一个石檐子。三处泉水,一处在主道旁边往后南洼儿走的路口处,一处在正洼儿靠南边的一处地堰跟儿。一处在南大崖岭后南洼儿岭头翻过去的一条沟的一块地堰根。六十年代初,李京良父子在后南小洼儿修建了四层梯田。付竹顺在大崖岭沟口北坡上修建了两块梯田。一九七一年,五街大队在后半崖沟修建梯田时,李金爱被山坡上的一块滚石砸死,负出了年轻的生命。八十年代李松德一人在后半崖沟修建了一块梯田,还修建了一个石檐子。
3,羊圈的作用和意义:羊圈用来圈羊和积肥用。每到夏秋之季把羊赶在山上放养,晚上就不回家了。牧羊人只管放羊,另外派一名负责管理羊圈的劳力,白天羊上山以后,这个人就是负责弄些土或一些碎毛草垫圈。隔几天把羊粪堆积起来再垫,一直到秋后,天气凉了,羊就不在山上住了。这样就把明年种地的肥料备下了。
4,石檐子的用途:石檐子是用来遮风避雨的。人们在地里干活,遇到雨雪天气,就可以去里面避雨雪。到了农忙季节还可以在里面住宿。特别是摘花椒的季节,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就在里面住着,摘完花椒了再回去。虽然是个人修建,但可以共用。这也表现了王金庄人民高尚的品格。
二、地名由来及变更
大崖岭沟呈西南走向,在群山包围之中,群山相连,高低交错,山尖称之为岭,因此叫大崖岭。相传,大崖岭这个地名原来并不叫大崖岭,而是叫大爷岭沟,因为这里并没有很高的石崖,也没有很陡峭的山崖,只是群山环抱稍微陡一些的山坡,坡度大而已。据说,是自从王金庄立村以后姓付的一户人家有弟兄几个,成家以后,生的儿女们较多,整个家庭人口多不好管理,把弟兄几个分开另起炉灶。当时土地稀少,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又为了家庭和睦,弟兄几个各占了一条沟,老大占了大崖岭沟,带领儿女们过着起早贪黑修田农耕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辈侄儿们就把这条沟叫成了“大爷岭沟”。又因为这条沟是一条交通要道,由于时间的延续,过渡的时间久了,人们就把它叫成了“大爷岭”,把后面的沟字省掉了。再后来根据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深入,就把这个地名叫成了现在的大崖岭。
三、故事传说
1,大崖岭沟口往北大约百米处,往银河井去的路外有一条小河,河东有石崖,石崖并不高,石崖上有一个小洞,从底部往上有一小段距离有坡度,在这个地方有两块大石头,一块形状像一条大鱼,一块形状像一只大蛤蟆,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条小河常年流水有一条鱼和一只蛤蟆在河里戏水,戏水之后在返往石洞之时正好被一位孕妇看见,于是大声喊道:快来看哪,这里有一条大鱼和一只大蛤蟆长的真大呀!她这么一喊,那条鱼和那只蛤蟆受到了惊吓,失去了灵性,动掸不得,一直没有返回洞中,时间久了就变成了大石头,直到如今,现在还在那个地方,随时都能看见。
2,大崖岭从沟口往里走一直到山顶,是王金庄一九六四年以前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山顶翻过去的一条沟叫石花沟。在过去各方面都不发达,只是以耕种为生,并没有其他的行业。所以人们长年累月就是修梯田种粮食,以地多为荣为贵。人们的生活用品就是从这条路往回运送,用牲口驮或人挑,村里只有一个供销社,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都在这一个供销社买。县城和村里往返之间的运货就是从这里走。在岭头的两面分别有一个歇脚处,因为岭高风大,人们来往经过此处都会在此稍作休息以防中风感冒。石花沟也有一个传说:相传有狐狸出没,人们有时会在此地露宿过夜, 晚上就会听到有很大的动静,其实就是狐狸在作怪。从山顶往沟里滚石头,发出啪嚓啪嚓的声响,把人们吓个半死,认为都把地堰给砸塌了,到第二天一看还是原样并没有损坏,胆小的人们根本不敢从这里走。另外如果从县城往回运送酒,人们都会用桶或者罐用担子挑,回来后发现酒少了甚至没有了,其实就是石花沟的狐狸喝掉了,弄的人心惶惶。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村民从外地买来两坛美酒,准备过年时与大伙儿一起享用。这个人挑着两坛美酒从石花沟往回走,因山高路远,挑着两坛酒非常吃力,走到岭头已是筋疲力尽。天也很晚了,大概已是晚上九点以后了,就在岭头的歇脚处放下担子,休息了一会儿。等再挑起担子走时,感觉不对劲儿,这担子怎么这么轻巧了?心中正在疑惑,又听到啪嚓一声,酒坛摔碎了,他更为疑惑: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就听到了岭头哈哈哈的笑声,抬头一看,看见一个女人穿着一身白衣正看着他在嘲笑,心想:难道我见着鬼了?莫非是狐狸成精了?吓得他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回了家,一病不起。至此,全村人都知道了,从此,人们再也不敢摸黑从这里走了。时间长了,人们想出了一些防止狐狸喝酒的办法,就是在桶口或罐盖处放一些脏东西(唾液或鼻涕)或者用夜壶盛酒,这样狐狸就不会喝酒了。
3,还有一个故事。就是翻过大崖岭,靠左边(也就是背坡)有一条小路。顺着小路往前走,不远处有一座小山(石花沟的南面坡的山脑上)。离山间尖不远处,有一个窟窿,两头透气。里面地方宽阔,可以遮下一群羊。人们把它叫做透阡(潜)檐。传说是二郎担山时,用担子把这座山穿透的。二郎担着山路过这里,把这座山丢在了这儿。而另一座山不知挑到哪里去了。
4,石花沟有一个石檐子,是清朝末年曹家曹善谋老先生修建的,在石檐的墙上还有老先生留下的一首诗:石板棚檐意如何,防止到此雨雪多,东来西往都方便,万古千秋永不没。
四、地貌分布
1,大崖岭以主道为界分为南大崖岭和北大崖岭以及渠洼地,南大崖岭有四个较大的小沟和两个较小的小沟,称之为“洼儿”,从沟口往里走没多远靠路南有两个小洼儿称之为前南小洼儿和后南小洼儿,再往后是红土洼儿、葫芦洼儿、后南洼儿、正洼儿。
2,北大崖岭有两个大一些的洼儿称为前半崖沟和后半崖沟,离沟口不远处有一个北小洼儿。
3,渠洼地是紧靠主道旁边的低处地,称为渠洼地,也就是沟底的梯田。
五、变更
大崖岭的梯田最早由付氏祖先开发修建的,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发展,土地买卖的自由,这条沟里就变成了多家姓氏的土地。李刘曹张在这条沟里也有了自己的梯田和山坡。至土改前及人民公社化之前,这里的梯田和山坡都归私人所有。人民公社以后属于集体所有。王金庄二三四五街都有。二街地最多,渠沟的大块的好地大部分都是二街和三街的。那时各街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耕种。为了便于耕作及管理,又能省时省力,一九七六年,王金庄五个街在王金庄公社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报县政府批准,对王金庄由历史形成的插花地进行了以各大沟区域的调整,大崖岭沟调整为五街所有。五街又经过适当分布,由一、二、四、五、六这五个生产队耕种。改革开放后承包到户一直至今。
整理人:李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