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最终是用来居住的,而投资只不过是一套房子中间走过的岔路,这也是为什么“房价不会涨上天”的根本原因。
现在住房有多紧俏?热门城市的项目一开盘,基本上都能快速卖完,根本不愁销售。现在买房的人固然有买房自住的,但更多的仍然是炒房者,普通住宅、商住房、只要有资格购买,他们就会大量买入。这些人不以居住为目的,也不是真正的刚需。
谁才是真正的刚需?
我们为什么希望房价下跌,原因当然是要让真正的刚需拥有自己的住房。
谁才是真正的刚需呢?又是谁对当前房价不满意呢?
实际上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都比较合理,只有少数大城市房价才暴涨,而我们关注的正是这些城市里的普通人。这些人又分为本地原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
客观地讲,在这两类刚需中,本地原居民对房价的意见并不是太大。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有自住房,很多人还曾经享受过两限房和经适房的优惠政策。这个群体对住房的需求不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改善住房”的问题。
而对那些普通外来务工人员,既享受不到政策优惠,也无法购买高价房。但他们却是大城市各行各业的中坚。如果没有他们,可能大多数饭店要打烊,衣服没地方干洗、头发也没处理、菜市场没有卖菜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文化产业也会瘫痪。因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外地人,他们才真正的“刚需”。
房价为什么会最终下跌呢?
还是那句话,房子无论经过多少位炒房者,最终必然要让人住。房子最终的主人肯定不是炒房者,因为他们手中握有多套住房,而刚需的支付能力是无法承受当前的高房价的。现在的房价走势就好比在玩“俄罗斯轮盘”,最终的炒房者就是中了那颗“彩弹”了。他们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继续持有,他们必须要找到下一个接盘者,否者他们手中的房子就会变成负资产,第二种是降价抛售,让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人买房,结果是房价回归到正常水平。
一旦第二种情况出现,也预示着周期拐点到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限购限贷”行为都是在维持“击鼓传花”游戏的可持续性,这个游戏继续下去的条件是有出价更高者接盘。自由市场中,总会有获利者想及时出逃,而当大多数人嗅到危险集体出逃的时候,房价下跌也成为必然。
房价一旦下跌,不少刚需人群不得不赶紧买房。大多数人在买房时,都会选择申请贷款。这其中,有些人会顺利批贷,虽然背上了数十年的债务,但马上就能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了,内心还是有些安慰的。有的人却没那么顺利,甚至连成为“房奴”的资格都没有,一起来看看哪些人群更难获批银行房贷?
一、提交虚假材料
千万不要提交假材料!千万不要提交假材料!千万不要提交假材料!重要的事说三遍。不要妄图用一份假材料就可以蒙混过关,银行早就炼就一双“火眼金睛”,造假材料这些小伎俩很难过关。如被发现,还会对自已的信用记录产生影响。
二、征信记录不良
淘钱宝贷款助手提醒,个人征信记录非常重要,银行审批一般遵循“连三累六”不予办理,就是五年内连续三次、累计六次逾期就不给办理房贷了,主要包括信用卡逾期、贷款逾期,为他人做担保,对方贷款逾期不还等都会给申请人形成信用污点。
如果信用已经有污点,还可以去当时有逾期的银行让他们开具“非恶意欠款证明”,一般有了这个银行就会给你贷款,不然就只能等到满5年记录清除。
三、房龄过老
银行对房龄过大的二手房贷款十分慎重,普遍规定二手房房龄不能超过20年或25年,有银行规定不能超过15年,更严格的要求不能超过10年。好消息是上海已经放宽了要求,“房龄+贷款年限”不超过50年就能办理。
四、收入不足
申请房贷时,银行会要求提供收入证明和银行流水单,通常收入与房贷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月收入=房贷月供X2
如果借款人还在偿还其他贷款,也需要算在里面,公式如下:
月收入=(其他贷款月供+现申请房贷的月供)X2
如果购房人的收入不满足以上要求,那么基本上就妥妥的被银行拒之门外了。
五、从事高危职业或供职企业被列入黑名单
银行在进行房贷审批时,会看贷款人所从事的行业,一般像教师、医生、金融等行业的人评分会比较高。而像从事高空作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等高危行业的人,银行是考虑到这类人群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无法保证按时还贷,为了规避风险,拒绝为这类人贷款。
还有一类人最惨,上海已经将企业信用与房贷挂钩,供职的企业失信或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将导致购买人无法贷款。上海已有近27万企业列入“黑名单”,如果有你上班的公司那赶紧换工作吧。
六、贷款人年龄过大
通常,银行规定申请人年龄在18-65周岁,其中25-40周岁是最受欢迎的群体,其次是18-25周岁和40-50周岁的人群,50-65周岁之间的人群,住房贷款申请一般不被通过。
不少银行有一种“接力贷”,就是父母贷款,子女还款,只要贷款人年龄不超过60岁就能够办理。
虽然银行略显无情,但是都是出于风险的考虑,也别怪人家不给面子。对于刚需族来说,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心仪的房子,可以适时出手,毕竟,不管房价跌多少,需求摆在那里,该买还是得买。而那些因为上面的理由导致房贷被拒的朋友也不要因此消沉,只要提前了解政策,做好相关的应对之策,就能为顺利获贷增加一份有力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