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线上分享《青春期教育的本性》第三、四章,有几点印象最深刻记录一下。
(一)与青春期的沟通更多是与自己的沟通,父母两个成人之间的沟通。
这是在心里分析中也经常会提到。亲子关系也是关系的一种,人在学会看清自己,学会和自己想处时,和孩子相处的事儿就非常自然了。
曾奇峰先生说精神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也是与上述同一个出发点的表述吧。
他在的“亲子关系——父母如何制造孩子的人格”中借用了鲁迅先生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拿来分享一下。鲁迅先生说:我从不忌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我们知道鲁迅是智慧而深沉的爱国者,他这样说是为了警醒国人。这句话改一改,就变成:我从来不忌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父母。这样说,是为了警醒父母(是指作为父母的我们)。
引用第八句金句,越来越发现殊途同归:
父母分权,即在对于孩子有关系的事情上,双方都有发言权,而不是某一方独断专行。临床上常见的案例是父亲被排除在决策层之外,这会使孩子滞留在母子或母女二元关系中,无法发展到父母-子女的三元关系中,并继续影响到子女的社会化。
(二)对“坚持”和“信任”的理解
大孟老师举吉他的例子,我觉得特别有代表性。
好像说道“坚持”二字,我们我们总有一些说辞“不能问他愿不愿意。”,“狗熊掰棒子”,意思都是在说孩子不能坚持,不能考虑他的意愿,不能问他的态度。或许这里面藏的是成人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自己的恐惧,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最后陈娟老师也提到“信任”!!!
再次借用曾老师在同一个章节的第十三句话:对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险。信任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人本主义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是自动朝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需要。对孩子的不信任,是父母对自己不信任向孩子投射的结果,变成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不被严格管教就会变成罪犯。或者父母功成名就的动力来自要摆脱早年非常糟糕的环境,他们想当然认为给孩子糟糕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努力。
他们应该知道的是,现在已经时过境迁,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会比“雪耻”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战斗力,也更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三)对绘画的解读,竟然可以如此丰富和多层次化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截取了一截的树,记住了大孟老师的两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还有一点我自己的理解,对于同一颗树的绘画,是从同一个角度,但并没有限定是同一种形式。即使在相同的角度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发现,譬如有画整体的,由画局部的,有画细节的。 好像是张菁的绘画让我看清了这一点,也解决了自己的疑问。
插曲:假期和儿子住姥姥家,隔三差五会在晚上进行“绘画/泥塑party”。可以命题可以自由发挥,但有一个规矩:最后分享画做对于别人的作品可以分享你认为最有特点的地方。如果想提建议,要经过作者同意之后再说。
其实前提是因为看到外甥女每周三次在学画画,本身很喜欢画画的孩子开始厌烦上课,对老师要求描绘细节的要求很不耐烦(二年级的女孩儿),加上他的爸爸每次课快结束时会过来指点一两下:老师说你这个地方再细致一点,跟老师说话要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