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陶诗文||陶渊明《张姑子·搜神后记》(释译)

汉时诸暨县吏吴详者,惮役委顿,将投窜深山。行至一溪,日欲暮,见年少女子来,衣甚端正。女曰:“我一身独居,又无邻里,唯有一孤妪,相去十余步尔。”详闻甚悦,便即随去。行一里余,即至女家,家甚贫陋。为详设食。至一更竟,忽闻一妪唤云:“张姑子。”女应曰:“喏。”详问是谁,答云:“向所道孤独妪也。”二人共寝息。至晓鸡鸣,详去,二情相恋,女以紫手巾赠详,详以布手巾报之。行至昨所应处,过溪。其夜大水暴溢,深不可涉,乃回向女家,都不见昨处,但有一冢尔。

【词语汇】"姑子",在魏晋时期指未成年女子。晋代无名氏《欢好曲》中"淑女总角时,唤作小姑子"。

惮役委顿:指吴详因畏惧繁重劳役而精神疲惫。“惮”意为害怕,“委顿”形容极度疲乏。

投窜深山:指逃往深山躲避。“投”表逃匿,“窜”为躲藏,逃入(深山)。

一身:指独自一人,单独居住,指女子无家人陪伴的孤独状态。无邻里:说明居住环境偏僻荒凉。“孤”指年老无依,“妪”指老年妇女,合称指独居的老妇人。在故事中实为女鬼假托的虚构对象。

相去十余步尔:“相去”表示距离,“十余步”约现代5-7米,“尔”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而已”。老妪住处与女子相距极近。

一更竟:一更天结束(约现代19-21点)。竟,终了,完毕。

喏:应答声(魏晋口语)。

向所道孤独妪也:就是(我)先前所说的那位孤独的老妇人。向所,指先前提到的(人或事物),其中“向”表示“先前”,“所”为代词性结构助词,与动词结合指代对象。在原文语境中特指前文提及的某位老妇人。“孤独”,形容无依无靠的孤寂状态,此处“孤”强调无亲属,“独”指单独生活。

“妪”:对老年妇女的称谓,常含贬抑色彩,如《项脊轩志》中提及的“老妪”。“也”,句末语气词,用于判断句加强肯定语气,可译为“就是”。

紫手巾:紫色丝巾,象征神秘身份。

应处:约定之处,指前日相遇或约定的地点。此处特指吴详与女子初次见面的溪边位置。

暴溢:形容洪水突然暴涨漫延,凸显自然异变的突发性。志怪文学中常以反常自然现象暗示灵异事件。“涉”为徒步渡水,“不可涉”强调因水位骤升无法通行,构成情节转折的关键阻碍。

回向女家:“回向”指折返前往,此处表现主角试图回到女子住所寻求帮助的行动逻辑。

但有一冢尔:“冢”即坟墓,“尔”为句末语气词。此句揭露女子实为鬼魂的真相,原住所幻化为荒冢,典型志怪故事的突转手法。

【意译】汉朝时诸暨县吏吴详怕服差役,想躲进深山。走到一条溪边,天快黑了,忽然一个年轻女子走来,她的衣服很整齐。女子说:“我一个人住(在附近),前后没有邻居,只有一位老太婆,(与我)相距只有十多步。”吴详听了很高兴,立即跟随她去了。大约走了一里多路,到了女子的家,(她)贫穷简陋。女子给吴详做了饭食。到一更天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老太婆叫道:“张姑子。”女子应声:“哎。”吴详问是谁,女子说:“就是刚才说的那位孤独的老太婆。”于是两人一起睡下。到早晨鸡叫的时候,吴详要走了。两人依依不舍,女子送给他一条紫手巾,吴详以一条布手巾以作答谢。吴详走到(昨天)相遇的地方,要淌过溪水。这天夜里大水猛涨,深得无法涉过,吴详就回转去到女子的家,却发现原先的地方只有一座坟墓而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