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总是对孩子大呼小叫?这其实是人的本能——当人面对一些无能无力的事情时,总是会表现出一定的自卑心理。
而父母在对孩子大呼小叫时,一是借此发泄心中的情绪,二是以此震慑孩子,三是推卸责任。
人们在面对一些无能无力的事时,内心里必然会产生一些诸如焦虑、烦躁的情绪。人们在处理这些不良情绪时,处理手段不尽相同:有人自己默默消化,有人通过剧烈运动,有人通过言语。
这些不同的处理方式,带给其他人的影响也不同。自然,周围人也会对情绪主体做出相对应的评价——情绪管控能力。只是在评价时需要注意,我们评价的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情绪,而不是怀揣着偏见。
戒除偏见之心的前提是了解人们行为风格的不同。尽管父母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但行为风格并不会因此而如出一辙。所以,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标准时,大多数的父母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面对挑战,人们要么退缩,要么迎战。那么作为身体力量地位更站优的成年人,面对孩子退缩显然只是极少数情况,更多的是吼叫进而殴打。我们经常听说或看到父母吼叫殴打孩子,就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而父母不断维护权威的冲突结果。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自然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有些积习的确不容易改正,比如说推卸责任。
有时候出门,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抱着刚找到的走失的孩子,一边哭一边训斥。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孩子走失是父母的责任多还是孩子的责任多呢?显然是父母没有尽到看护责任。然而,作为作为最大责任人的父母却在一味指责孩子。这明显是推卸责任。
在其他问题上,有些父母也会大呼小叫来推卸责任。这不是说这类父母没有责任感或者没有担当,而只是这类父母的行为早已成了习惯。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去做的,或者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他们曾不止一次的尝到过这种方式带来的甜头。
在家庭内部,大呼小叫的行为并不妥当。那么,身为父母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父母应该明白,吼叫有作用,但作用的时效很多,相反它的副作用会延续很久。孩子会在父母的威胁中就范,也会因此变得怯懦,同时,孩子在面对其他问题时,也会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而一旦孩子遭遇到比他更强大的个体时,这种方法立刻失效,甚至孩子还会遭受其他危险。
其次,父母应该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没有无缘无故的行为,孩子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意图。当了解孩子后,你会发现父母很多的唠叨其实都是多余的。
最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息传递应该是平和的,只有这样,双方才会清晰的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才会依据信息修正行为。否则,双方做出的都是信息曲解后行为,而这种行为往往都带有对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