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成长
想来该是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了,因为一节课的失败,而遭到领导当众批评。当时的难堪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很长时间以来都“谈课色变”。但是,我又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你的职业生命只有在课堂上才能绽放。我认为,不会讲课的教师,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师。于是,这么多年来,无论怎么不容易,无论自己身处何种岗位,课堂永远是我不能丢弃的,尽管我在课堂技艺方面没有一点天赋。
(一)听课
博学而多才。课堂教学也同样。只有多听多看其他老师的课,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打卡思路。这几年,我自费去外地听课,听程翔老师的课,听武凤霞老师、朱煜老师、贾志敏老师等等一些名家的课堂。有时候也在网络上听课。最近,加入了一个“名师优课小语”群,群里每天晚上八点到十一点都会分享一节名家课堂。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听,而且一边听,一边记录。由于这样的锻炼多了,现在听一节课,差不多都能记下来一千多字的听课记录。今年学校进行优质课赛讲,我平时的听课随机,竟然帮助了两位老师选课、备课。
(二)上课
最好的学法是模仿。这句话对孩子们适用,对老师同样适用。听课再多,如果不在自己的课堂运用,那始终还不是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每次听课听到精彩处,我都会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如贾志敏老师教学生写字,每个字的关键笔画一定要写好,这一点现在已经完全成为的写字教学的风格了。他在让孩子读课题,不让拖腔。一句“难听死了,不能拖腔。”在我听来却是那样亲切。于是,当我的学生们读课文拖腔的时候,我也会学生贾老师说一句“难听死了,读书不能拖腔。”,你别说,这句话还真管用呢!
(三)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先备好课。备好课后还要背好课。前些年,一说要讲公开课,我首先是在杂志上到处找优秀的适合我讲的课堂实录,然后照搬过来。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东施效颦,到头来根本就不是自己的课,更不是一节好课。这几年,每学期学校的公开课,我都是先自己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学着自己解读文本,第三步才是查找资料,看看别的老师在怎么上这节课的。然后汲取其中的精华,自己再设计教学,最后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出课件。上完课后还要写出详细的教学反思。
(四)磨课
这几年,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也不大。估计是我假装努力的表象欺骗了一些老师,他们讲课时总喜欢来找我,其实我也很喜欢跟同事们以这种状态在一起。比如今天下午,王老师、张老师和我,我们仨就是主动的聚在了一起,针对王老师《牛和鹅》这一微型课的设计,反复打磨。大到教学环节的删减,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添加,一句过渡语如何表述,等等。我们从下午第二节下课(3点50)开始,一直谈论、修改到七点多。在磨课中,王老师说她的收获最大,其实,我和张老师积极参与其中,收获也很大呢!
课堂,虽然我不是很擅长,但是我仍然会一直坚守课堂,让自己在课堂中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