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打卡20201010
90天打卡累计天数48天
90天当前30天打卡天数18天
宣言#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孩子第二个30天目标:每天800米
妈妈第二个30天目标:10:00睡觉
加油小宝(妞妞+13岁)践行打卡47/90
1、早睡早起
2、先吃青蛙
3、番茄1个
4、今日闪光点:
️跑步800米
️自己完成作业
5、记录我在支持孩子方面的努力
️打印作业资料、新课表
️耐心陪伴
【事件】
十一期间妞完成了“几乎”所有作业。
昨天英语老师在班级群中发布了没有完成“典范英语录音”的六个孩子名单,妞是其中一个。
我还没看到通知,爸爸的微信就来了“妞在家干啥了,咋回回没完成作业都有她?”
隔着屏幕我都能看到妞爸那气哼哼的脸。也想到了十一最后一天晚上他眼睛盯着手机,说给我和妞听的那句话“这一天我问了无数次作业写完没有。”
看着微信内容,我赶紧回复“其他作业都完成了,作业单上没有这个作业”
……
其实我也纳闷,十一假期作业单A4纸两大页,英语占五分之一,10月1日当天妞都做完了,并且我看到她上传到作业系统的。
并且开学前已经确认过是否完成作业,她对照着作业单逐个检查的。不该出现漏掉作业的情况。
我推测是因为这是另外一个作业系统,需要用PAD登录,我和妞的手机都没有提示,老师也并没有发布单独通知。
这事我也觉得不应该怪妞。
晚上加班,到家七点半,妞给我开的门,见到我就说“妈妈,我所有作业都完成了”
“太好了。老师在通知群里说了有典范英语没有完成的名单”
“我不知道有这个作业。给我PAD,我这就补上。”
果然如我推测,幸好叮嘱了爸爸不要劈头盖脸地批评。
【反思】
我小时候的学习从来没有让爸爸妈妈操心过。最多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问问我考的怎么样。
为什么我们要如此费心费力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呢?这样对吗?要不要一直这么紧盯着?这一直都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学校老师一再叮嘱,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但是家长也要跟上步伐、密切关注,不能放松。
于是我一直亦步亦趋地跟随、不断与妞交流。但是感觉还是哪里不对。
比如早晨起床,每天要叫上三四遍,直到最后一刻要迟到了才起床。
比如睡觉,每天要提醒“去洗漱吧,不早了”、“该睡了,十点了”、“快睡吧,明天起不来了”……
有时候觉得每个妈妈变得唠叨、嘴碎,就是这么来的,因为心里的压力太大,只有把一切唠叨出来,似乎才能够放心。
但往往效果不如人意。
姥姥姥爷过来帮我带老二四年多了。随着老二长大、上幼儿园,他们的空闲时间多起来,他们会把无处安放的精力放到我或者妞的身上。
妞到客厅跟弟弟玩闹一阵,姥姥姥爷会一再询问“作业写完了吗?”
妞任何一个大考小考考完,都会收到“拷问”,“考得怎么样?多少分?第几名?某某某多少分?”
那一刻,我感受到孩子被一群人“关心”的压力,我也仿佛看到了姥姥姥爷变身为曾经的我的化身,像唐僧一样在妞耳边紧追不舍。
我的博士论文放在心上很久很久,但是进展不快。
姥姥姥爷隔断时间就要追问“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问得我烦躁,我答“我心里有数,你们别问了”
这样的回答会惹恼老人。
我感觉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心理学、家庭教育、亲子教育的书籍都在说,父母要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父母。
父母有自己的事业或者爱好,就会更多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情上,而少些唠叨给孩子。
孩子也获得合适的空间去消化和吸收自己的问题和困难。
而如果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会让孩子没有喘息的余地,甚至习惯于等待父母扑面而来的建议和催促,有时候还可能激起反弹。
【行动】
我们关心、爱护、提醒孩子没有错,但是该要他们自己承担的就要让他/她自己承担。
与孩子保持合适的“距离”。
【感悟】
找好与孩子既亲密又保持距离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