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点一: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
✍改变亲子关系的前提是:改变孩子对你的印象
比如孩子玩手机你老是抢他手机,不停吼他:快快快!做作业去!这样多次以后,孩子对你的印象就不好。
✍改变印象的前提是:改变互动方式
如:孩子在玩游戏时你鼓励他玩,宝贝你玩好了再写作业。又如回家时,总是孩子的妈妈给爸爸打洗脚水各种照顾,给孩子的印象就是爸爸把妈妈当奴隶,所以爸爸叫孩子多爱妈妈,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经常也各种照顾孩子的妈妈。才能改变孩子对你的印象。
✍改变互动方式前提是:了解对方
如请别人吃饭不了解人家,是白方人,不喜欢吃辣,不吃肥肠,只吃芝麻酱(麻酱)、豌豆尖等,你给人家弄一大桌火锅,结果可想而知。
→持续性印象改变才能改变亲子关系
→持续互动方式改变才能改变印象
→亲子关系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然而了解孩子挺难(内心世界咋想的),不是表象(游戏、手机等)
孩子内心深处共同特点:
☻ 他(她)也想学好
☻ 注意力焦点只放在当下事件上,对后果产生的预测性不准
(做作业时做不出难题,手机在旁边,他会玩手机找快乐,放弃写作业)
比如成年人明天早上8:00要签200万单子,那晚上肯定早睡,一早就去了,因为你知道不按时去这个单子要跑掉。而孩子呢明天有重要补课,他也会把补课当第一位,但是他仍然晚上照样晚睡,玩手机…
☻ 自制力没完全形成
所以所有问题的“属性”是:
✒一切问题都是正常的 ,
如:学校里被老师揍了,孩子不想去学校,正常。所有人都有问题,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如姚明高也有问题,主持人叫他坐下,因为他太高,结果呢他本身就是坐下的,他坐下来都比别人站着高,高了也是问题.
✒不要强化
家长对孩子评价:孩子啥都好,就是不学习,这是强化;考试马虎,自己考试时会强化,孩子打游戏不要强化,打他的,绝对不让孩子玩游戏,一旦孩子被孤立起来就不好了
✒直接针对问题本身找到解决方案
冰川时代的人,用牙咬不动死了鳄鱼,结果自己手被石头划伤,他想起用石头划破鳄鱼皮,终于吃到鳄鱼肉了。遇到问题要自己接受问题,突破它,不要从恐惧出发
别人遇到问题时自己很会支招,️可自己问题却不易解决,是因为自己离问题太近了,绕进去了。
基础点二:和孩子互动的条件
✡足够的直接(约等于手把手教)—保证对方会做对
条件:要么你会,要么找个会的人教孩子
如:如何预习,如何作业,如何复习,如何考试
✡足够的简单—找到胜任感
胜任感积累就是自信心
人按自己的体验感做事(如喝白酒你说好喝,孩子主观体验觉得难)(你说数学简单,孩子觉得难)
如:你说人际关系很好处,可孩子觉得难,比如你个子矮叫你打蓝球你去吗?你没自信,自卑呀,自我观念局限(你觉得你难看,你就是难看的;突破自己,不认为自己丑,可以自信的让人绝望)
✡及时放大孩子做对事的感受
基础点三:了解学习的三个模式
自然学(错误)(人家补课你补课)
开学前两周补课最好,
放假就补课—开学就忘完
自己学
满足两条件:
※ 环境的偶然性(太穷了);(而现在孩子没有奋斗动力了)即使弄到大山沟去也没用,因为是人造的环境,他会克制过去的,回去又是安乐窝。
推荐《跑步去北京》电影
※ 方法的随机性(一家子女每个人命运不一样,有的人种地,有的人考大学,方法有对有错,选对了就好了
规律学(最好)
送孩子最好的礼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