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书籍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可以在书中看到新的世界,也可以在书中学到新的知识。不开心时,拿起一本书,会忘掉所有的不开心;高兴时,拿起一本书,也是自得其乐。
1
我一直都是喜欢读书的。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例行的借书活动,在每周的某一天会搬来一大袋书,分发给同学们看。每到这时候我都特别开心,捧着书一读就是好几节课,每每都觉得书不够我读。那时候最大的梦想是学校里能有个图书馆。
初中时,学校有一个图书馆,不大,但书籍种类还算齐全。办好借书证,便隔三差五的往图书馆跑,借来很多我喜欢看的书。看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便想着要做个热气球,也去环游地球,可惜后面没有成功,但也因此一直有着环游世界的梦想。
说到看书,还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晚上熬夜看书,怕被父母发现,便拿了个手电筒,裹在被子里照着偷偷看。又有一次,看着外面的路灯很亮,怕在被子里睡着了,看不了多少书,于是便找了个路灯刚好照进来的地方,翻看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
有一段时间,迷上了学校图书馆里的文学报和一本文学杂志,遂不回家吃饭,每天省下时间去那里坐上30分钟左右,只为了能多看看自己喜欢的书。那时候,每个晴朗的天气里,阳光都会透过窗玻璃照射进图书馆里,洒在我的座位上,觉得很是开心。现在想来,那样的每一天都在回忆里泛着金色的光芒。
2
后来初中升高中,学业渐重,我开始不得不慢慢放弃自己读书的爱好,投身于学业之中。在那繁忙的学习时间里,唯一比较开心的就是可以把语文书和历史书多读上几遍,也算是弥补了不能看课外书的小遗憾。
高中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都是很有趣的人。语文课上,除了书本上的课文,还可以听语文老师讲述后宫甄嬛传如何有意思,宫斗如何的跌宕起伏。那时候我是没看过这本书的,但因为语文老师风趣幽默,且和我有共同喜欢的作家,便视之为知己,对于她所讲也深以为然,心向往之,寻思着找个时机拜读该大作。
可惜,到后来因为种种事情,总是没有翻开该书的机遇,直到甄嬛传开播了,我也没去看过这本书。后来想了想,大概是由于太重视这本书了,反而有些近书情怯,所以才一直没能翻看。
不知是何原因,我们的历史老师每件衣服都足以揣下他的历史书。他总是踏着上课铃声前来,面朝某中学的方向,从衣服里抽出历史书,并做一个由上俯视对方的姿势。然后告诉我们,我们学校的文科和理科都是很强的,宣誓着我校教学的的绝对实力。每次他这样做时,我们都笑的前仰后翻,同时又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历史课是大型的野史交流会,我们几乎不打开书本,只是作为忠实的听众,听着历史老师谈古论今,讲述着一些课本上不记载的野史。老师的故事很是很精彩,以至于每次下课铃声响起时,我们都要拖上个几分钟才肯下课。
受两位老师的影响,我一直比较偏好于文学和历史类书籍,只是语文老师带的路有点偏,以至于后面我对书籍的爱好品种也就向着小说方向发展,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其他书籍的爱好。后来文理分科,我果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科,本来在这方面就比较占优势,而且很多偏理科的科目也不用去学习,遂又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去读自己喜欢的书了。
到了文科班以后,还发现了一批志同道合之友,大家时不时一起分享自己彼此爱看的书。记忆最深刻的是夏达的《子不语》,当时这本书刚出,但是班里面有几个同学已经买到了 ,于是我们遂你看一册,我看一册的,在自习课的时间里看完了这一系列漫画书。后面我便没怎么看过这系列书了。但是多年以后,我的记忆里仍然记得这样的一本书,连带着大家分享这本书的时光也一起记着。
3
再然后就是大学了,还是会借上几本书,但是更加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我实在是无心再去关注书籍。大二开始勤工俭学,恰巧是个闲差,课业负担也没那么重了,又开始有事没事去借上几本书来消磨时光。
只是那时候图书馆太大,周围的人又都太努力,感觉自己不努力一下都不太好意思了,遂重心也没怎么放在读书上。再后面为着就业的原因,便多是硬着头皮读些考证的及和专业有关的书籍。毕业那年,回顾入学时所列的目标清单,图书馆的书籍倒是没读上几本,反而留下了些许遗憾。
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只是过大的工作压力,让我就更是静不下心来读书。后来搬了家,离图书馆很近,时不时会去翻上几本书,但也不多。工作上的负担始终让自己没法静下心来好好的去看一本书,每每想及此,内心都只余叹息。
某一天忽然想开了,决定还是要看书。工作的一年里没有书的相伴,总是内心焦灼,开始看书后,很多事情都想开了,内心反而平和了很多。世界那么大,是该去好好看看,何必拘泥于现在的境地。因为书,我的生活有了新的方向,开始勇敢的去追寻自己曾经的梦想,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恐惧,每天都觉得很是满足。
书籍,从不曾抛弃你。在你孤单时,在你无助时,在你迷茫时,如果你还想得起读书的美好,那就请拿起手中的书,翻开书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