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彝州小城,有一个叫“刘百万”的富翁。“刘百万”的大名在整个县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于上个世纪末期靠“翻牌机”挣得了第一桶金,随后在县城里的黄金位置修建了第一家3星级酒店,买了县城里第一辆大奔,一时间风光无两,“刘百万”的称号就是在那个时候流行开来的。
随着资金、人脉的不断积累,“刘百万”的生意开始拓展到了州府,买了很多房产,日入斗金,开始有很多人找他借钱周转了。当然,钱不是白借的,一般利率是月息5%,一个月起借,每月必须按期付息,否则利滚利。这真是一门好生意,钱来得轻松愉快啊,年化利率超过60%了,还不用去求爹爹告奶奶地陪领导,很多人主动找上门来求你。“刘百万”开始一手抓“翻牌机”,一手放“高利贷”的生意模式了。
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乘着这股发展的大潮,“刘百万”的资产迅速膨胀,可各项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健全,“翻牌机”的生意由于政府法制部门的严厉监管开始越来越难做了。反倒是,借钱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们基本都很讲信用,按时付息,有借有还。“刘百万”说,我们生意人要听党的话,不要和政府的意图相悖,我现在有点闲余资金,好多生意上的朋友来找我调用点资金,因为借银行的钱太麻烦了,我倒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帮他们做点“资金拆借”,解决各位朋友的燃眉之急。他于是调整策略,集中精力抓“资金拆借”。
那几年,生意好做,借钱的人大多都只是临时周转一下,偶尔短时还不上的,必须增加额外的房产、汽车等作为抵押物。他们为“刘百万”的资金大厦贡献了不少砖瓦。其中仅一个在这小城里发家的房地产商就给他贡献了超过1000万元的“纯利润”。在这个小城里,“刘百万”做人也算豪气,出手大方,人脉深厚,所以“刘百万”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每次的资金拆借金额也越来越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然后到数千万。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息,他不仅出借自己的资金,还以1.5%~3%不等的月息从周边的亲戚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处筹集资金,然后再以至少5%的月息贷出去,以赚取差价。这时候,感觉“刘百万”在小城的大街上走路都是横着走的,随时散发着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我的钱最多,你们算什么?他说,我借1个亿出去,一年至少可以赚3000万,等赚够两个亿,我就光荣退休了。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的。从2013年起,“刘百万”的“资金拆借”开始出现小规模的违约,借出去的钱,借条上的数字在不断地涨,但却总也见不着现金。为了不影响他的“资金拆借”生意,他在县城里成立了数家公司,凭借与县城农行行长的良好交情,以自己各处的房产作为抵押物从农行贷了数千万的资金出来,不停投入到生意当中去。2014年,他借了3000万元给州府的一个地产商,抵押物是在建的100套电梯公寓,月息5%。他很快收到了第一个月的月息,150万元。到今天,这笔借款的本金已经利滚利滚到超过1个亿了。地产商说,钱我现在没有,房子倒是很多,你去拿我的房子嘛,你只需要再投入1个亿,就可以转卖变现了。“刘百万”对此无可奈何,只好把这个地产商的一辆保时捷卡宴开走了,总好过什么都拿不到吧。
随着这两年中国经济形势的不断下滑,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刘百万”的借款开始大面积违约。之前很讲信用的借款人,现在利息都不付了。一环扣一环,“刘百万”的贷款到期了,可是他已无力偿还,更别提他从其他朋友那儿拆借的资金了。之前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不见了,“刘百万”面对无数上门讨债的人,一次一次地拍胸脯保证:我从不欠别人钱,都是别人欠我钱,你的钱最迟下个月肯定能还上。可是,下个月到了,他的钱还是不见踪影,还是下个月还吧。
现在,“刘百万”还能记起他那挣够“两亿”就退休的豪言壮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