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两个周末公益课的时间,完整地看完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在她的讲座中有理论、有实践、有案例,深入浅出地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了分析。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问题?首先,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是与父母有关;其次,孩子的问题都具有滞后性;第三,抓住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12岁之前是依恋期,父母对孩子具有一定的控制力。12岁到18岁是青春期,孩子逐渐走向独立。
父母尤其要注重孩子早年的抚养。12岁之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情感发展、言语发展、社会性发展一环套一环。有爱的抚养是唠叨的,听得多的孩子说话早。
往往脾气暴躁的人都是早年抚养亏欠,而平和的人则是早年抚养很到位。孩子12岁之前还要注重观念和信念的培养。
青春期是早期教育缺陷的补救期。
青春期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主,会向权威提出质疑,发出挑战,同伴的影响力会上升。
父母需要调整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用平等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朋友,让他参与家庭大事,从孩子的态度来发现自己教育中的问题,充分给孩子信任感。
李教授针对性地对迷上网络问题、早恋问题、生命意义等话题作了具体的解读,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使家长们受益匪浅。
家长们边观看边记录,时而会心一笑,时而低头思考,将对自己有感触、有帮助的内容记下来,使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少走弯路。
虽然两节课并没有留多少时间供家长们讨论,但着实干货满满,值得反复学习。
对于我,引导家长的同时,自己在反复聆听专家的讲座;帮助别人同时,促进自己成长;作为一名公益课老师,同时也作为一名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