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登峰造极文字狱时代

前面说过,乾隆初期是难得的文化宽松时期,但自伪稿案和马案等具有反清苗头的案件之后,乾隆认为自己的皇权和尊严受到了威胁。多疑和猜忌使他最终实施文禁,大兴文字狱,并且范围之广,数量之大,比起其父亲和祖父,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类规模案件高达130多起,居于历朝历代榜首。

在乾隆的明示和暗示下,官场上下一度把文字狱作为工作重点。而有些文字狱纯粹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多少文人士子、普通百姓因为文字狱而成为官员邀功请赏的牺牲品。

在风声鹤唳之下,每个家庭都进行自我检查,刨地三尺,消灭所有不安全的文字。文人学士再也不敢吟风咏月,甚至不敢再写日记。朝廷的大臣们之间都不敢相互通信。人们思想被禁锢,文化被摧毁,民族创造力被扼杀。

让我们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看看乾隆有多狠。

01 疯子也有罪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寓居湖北的流亡文人刘三元自称汉朝后裔,“要天下官员扶持”,并将这些话写在纸上,被官府查获。据其亲属和乡邻招供,刘三元一向患疯病。结果依照大逆律凌迟处死。

同年八月,又有八年精神病史的王宗训以书写“我有天神扶助”、“可为天下之主”等“逆词”而被盘获,依律凌迟处死,亲属缘坐。

02 皇家名讳不容提及

乡间举人王锡侯觉得《康熙字典》查起来不方便,于是新编了一本《字贯》,他为了让读者明白什么叫“避讳”,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个人的名字也就是“玄烨”“胤禛”和“弘历”六个字写了出来,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锡侯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二十一人连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赏给功臣家为奴。就连禁书积极分子,江西巡抚海成因为这件事的疏忽,而被斩监候。

03 鸡蛋里挑骨头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徐述夔所著《一柱楼诗》被指控“大逆”,其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皇帝说这里复兴明朝之意,结果徐述夔及其子赐死,开棺戮尸,枭首示众。

04 “古稀”是专属

尹嘉铨自号“古稀老人”,“古稀”二字典出杜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巧乾隆帝也恰逢七旬大寿,自称“古稀天子”,又写了《古稀说》颁示天下,把“古稀”垄断了。年逾七十的尹氏以此自号,被认为是“僭妄”。

乾隆十分欣赏明太祖废除相权之举,认为这大大提高了君权的稳定性,因此,他十分反感人们把清代的大学士习惯性地称为相国。而尹嘉铨在自己的著作中屡称大学士为“相国”,诸多罪状,最终被绞死。

05 彻底消除“不法文字”

乾隆发现,全社会特别是社会中下层的反清意识并没有彻底根除,“不法文字”私下也仍有大量存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彭家屏案反映出,民间社会许多人家藏有明代的野史,甚至还有吴三桂的反清檄文。秀才们视如奇宝,争相传抄,还在上面批批点点,大表赞同。

皇帝要修正百姓的反满情绪,甚至还包括汉族人对所有少数民族政权的“错误看法”。所以,他要禁绝的,不只是明末清初的野史,而且还包括宋元明时代所有指斥少数民族的字句。

因此,在乾隆的标准下,文字禁忌可谓多如牛毛,各地官员凡遇涉嫌“忌讳”的图书,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收缴,请示“一体送毁”、“概毁全书”。据统计,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这让中华文化遭受巨大损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清入关以来,为了达到在思想上驯服臣民的目的,履兴文字狱。到了乾隆朝,文字狱数量更是达到了顶峰。在乾隆的明示和暗示...
    叶紫檀阅读 2,440评论 8 22
  • 我们有幸生于这个伟大的猎财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从来都不缺创富的机会!关键是你有没有眼光?有没有方法及意志?下...
    可桐阅读 359评论 0 9
  • 我的世界并不是 只有一片灰色打底 而我也不只是像你看到的那样 一动不动 我在描绘一片蓝图 那里有山水 房屋 花朵 ...
    江小昨阅读 213评论 0 1
  • fengdeyangzi412阅读 274评论 0 0
  • 指针&MachO文件 指针 指针自增、自减的结果,其实就是指针指向的数据类型宽度决定的! 指针加上或减去一个整数的...
    lukyy阅读 46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