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分别是一位教授和一位十多年工龄的教师主讲。
上午由揭教授来教授中小学班主任有效沟通与规范礼仪。开头她便强调了教师也要有一种市场化意识,懂得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家长。其次,教授指出,真正的沟通高手是你说到他的心里去,让他觉得舒服,而不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在讲授班主任沟通这一板块时,教授首先给出了班主任的定义,突出了班主任组织、领导和教育学生以及协调科任的重要职能。其次,她指出沟通的要义是实现信息、思想和情感的共享共鸣。第三,论及高效沟通的标准时,有清晰、完整、准确、省时和友善等要求。第四,人与人沟通存在信息的漏斗效应,也就是说,你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和对方理解到的你的意思其实相隔较大,因此要重视传达的精准。第五沟通的种类有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而我们经常使用的语言沟通其实所占比例不过35%,这其中还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此要更重视非语言沟通,比如肢体语言、气场气质和物体的操纵。而身体语言包括身体姿势、服饰仪态和空间位置三个方面,教授还举例说明了和家长沟通应该保持锐角沟通,和异性同学沟通要保持一臂距离。最后,教授总结了有效沟通的原则,包括及时性、准确性、人性化、就事论事以及用语要求(礼貌性、解释性、安慰性、保护性)。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需要注意谨言慎行,从而实现高效沟通。
在班主任规范礼仪板块,揭教授首先谈及了服饰礼仪的几个原则。一是注意时间场合目的的原则,二是衣服不超过三色原则,三是有领有袖原则,四是装饰少而精原则,五是扬长避短原则,六是提升衣服品位原则。其次探讨了举止礼仪,包括坐、站、蹲、走的规范动作以及微笑露出八颗牙的礼仪。
结尾时,揭教授鼓励全体教师要有坚定执着的职责追求、学而不厌的专业追求和自觉自律的人格追求,如此才能实现自己和学生的双赢,做一个幸福而又专业的班主任。
下午出场的李老师讲述了她由参加比赛而实现的多次蜕变。从第一次做班主任的不适应,即累的半死没有成绩和认可,她开始敦促自己多思考每天该做什么改变。2008年第一次参加班主任技能大赛,她以轻松的心态和扎实的准备从校赛一路打到省赛,并获得一等奖。而她也收获了更多的自信,认可了自身的巨大潜能。2016年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她继续保持主动出击的态势,即便是哺乳、精力退化都没有阻挡她前进的步伐。最终她在中职组国赛中获得一等奖。因此她十分感激每一次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因为正是这些比赛让她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成长,从而更了解了学生、自己乃至世界。最后,她以三个问题结束: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你如何去实现它?你何时开始实现它?由此激发学员的深入思考和昂扬斗志。
三天的培训,收获颇多。首先要感谢学校和年级给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去南海军校进行半脱产全封闭的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其实,每一次外出培训,无论是德育的,还是学科的,都会有类似的收获,一是教育情怀的培育,一是教育方法的学习。
教育情怀方面,我感觉自己已经从有点思维固化变为了更愿意多做一些,助人也是助己。我自己有时候会因为自己努力了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就不再继续想办法。比如一些长期有小动作导致扣分或影响班级的同学,我用比较粗糙的罚抄方式可以暂时遏制,但是总有一些是顽固派,屡教不改。有时我也想,自己有时候辛辛苦苦谈话啊引导啊,到底这几个学生听进去多少呢?表面上很多,实际上可能非常少,按照揭教授说的信息漏斗理论,尤其是加上有的同学内置的屏蔽模式,我的想法真正能被接受的很少很少,所以有的时候会怀疑自己十分努力的意义。再加上学生的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班主任的作用和边界到底在哪里呢?即便是有那么几个想法学生认可了,改变也是缓慢的,迟来的成长,可能是一年可能是两年,甚至更久,所以我有时就觉得,或许差不多就行了。不过经过这次培训,再回顾我们之前在广州参加的广东省班主任培训,我发现其实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是有强烈教育情怀的。只要能引领学生、立德树人,就应该多想办法少抱怨,这样自己的专业成长更多,学生带给你的小确幸也更多。我这次感觉比较明显的就是自己的心态。以前觉得带班差不多就行了,现在觉得,还是要尽己所能去带班,把已经暴露和潜在的问题都先深入思考,再想好对策,让自己的班级先步入正轨,这个月争取拿下至少两面红旗,实现0的突破。这样,学生的自信自豪感上来了,我也觉得有盼头,学生老师一起觉得自己行。
教育方法方面,最大的体会就是李季教授的那句话。我把原话还原一下,牢记导师使命引导自主成长,站稳学生立场原理指导对策。我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浅显理解。班主任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牢记这个使命,也就是刚才说的教育情怀,那么就有了大方向的指引。那具体怎么做?我觉得这里提到了三个宏观方法。一是注意学生自主,就是说班主任要尽量多让学生独立自主管理自己、体验青春。我觉得我以前班会课就是控制主导太多,以后可以考虑多让学生来展示一些东西,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二是站稳学生立场。任何问题,都要多角度思考,比如班主任角度,学生角度,科任角度,家长角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都要从学生立场开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次拉窗帘事件。当时是周五早上7:15分左右,已经出太阳了。在放时政视频的时候,坐第一组靠窗的同学就把窗帘都拉上了,那时教室的灯也关了。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不能这么做,窗帘严严实实,里面乌漆吗黑,哪像教室?所以我就跟拉窗帘的同学小茵说,打开,别拉上了。她回答说阳光刺眼。我坚持要她别拉,她照做。后来我站到她身边,稍微下蹲,果然十分刺眼。所以后来又让她把窗帘拉上,但是告诉她阳光过了要拉开。这个事情,我感觉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所以站在学生立场真不容易,我经常因为硬推规定导致一些学生内心不说但实际有愤懑的举措。这也就是所谓的粗暴管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了。三是要有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这样举措就有科学依据。如果紧跟时政热点,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所以教师也有必要更新自己这方面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些都要实践摸索和独立思考内化,才能发挥实效。那在具体操作方面,我觉得教师也要有更丰富更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身教。这次和我们分享的德胜一位教师,去过马来西亚做义工,到过新加坡进修,因此她就有料和学生分享,也更能走进学生,影响学生。现在的学生崇拜明星,如果班主任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某种明星,那他们绝对会俯首帖耳。所以我也希望学校年级能给我们班主任创造更多类似的机会。
教育情怀是灵魂,教育方法是筋骨,二者不可偏废。以上是我的一些小收获,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