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本是胡人,父亲死得早,从小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安禄山从小周旋于突厥高层之间,在母亲的教导下,在严峻的社会环境中,安禄山变得城府极深,善于隐藏心事,能够做到隐忍不发。安禄山能够成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和他的早年经历是分不开的。
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由安禄山引起,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对社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破坏,使大唐王朝由盛而衰,并最终埋下了大唐王朝灭亡的伏笔。这里面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因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是有先兆的;只是大唐王朝的高层忽视了安禄山,高估了安禄山对大唐王朝的衷心。
我们先来说大唐的高层,他们对于安禄山的态度不尽相同。我们先说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之一,也是大唐由盛而衰的关键人物之一。李林甫政治手腕高超,能够看透安禄山的想法。在此期间,安禄山小心翼翼,对李林甫极力讨好。李林甫与安禄山之间关系非常微妙,但李林甫在玄宗面前美言安禄山,替安禄山说好话,也是安禄山能够最终坐大的原因之一。
唐玄宗和杨贵妃态度几乎相同。曾经有人在唐玄宗面前言明安禄山有反意。但是,安禄山善于伪装,躲开了皇帝的怀疑,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唐玄宗对安禄山的放松警惕使得最后安禄山认为大唐朝廷已经愚不可及,自己完全可以取而代之,走上了谋反的道路。为了拉拢杨贵妃及杨氏家族,安禄山拜杨贵妃为母亲。每次进宫朝见,安禄山都是先去拜看杨贵妃,并且美其名曰“胡人总是把母亲放在前头”。唐玄宗非常喜爱他的回答,于是命令杨氏家族成员和安禄山拜为兄弟姐妹。可以说,安禄山极大地满足了大唐高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虚荣心,也是他们的虚荣心作怪,爱听谗言、偏听偏信,最终导致恶果。
至于杨国忠,则是对安禄山多加提防。并且,杨国忠多次对唐玄宗言明安禄山的造反之心,只是唐玄宗不予理睬,唐玄宗已经被安禄山灌了迷魂药了。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是政敌关系,他们都在皇帝面前争宠;并且,他们之间互相瞧不起,安禄山瞧不起杨国忠的能力,认为杨国忠只是靠着杨贵妃的裙带关系得以平步青云,杨国忠也看不上安禄山,看不上身为胡人的安禄山。当然,面对此种情形,皇帝也在使用帝王的驭人之术同时平衡杨国忠与安禄山。导致,最后安禄山与杨国忠水火不容。
最后,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加上大唐朝廷的放松警觉,安禄山在755年造反了。安禄山以15万之众,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领大军一路东进,最终占领了长安,唐玄宗逃到了蜀地。至于杨国忠,则在士兵的兵变中被乱军杀死。安禄山席卷了大半个唐朝,给大唐帝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虽然,最终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的神勇发挥,击溃了叛军。但是,大唐帝国也由此埋下了藩镇割据的伏笔,最终走向了灭亡。
在“安史之乱”中,众多关键人物都没有好下场。安禄山和史思明都被自己的儿子所杀,不可谓不悲惨;放任安禄山做大的李林甫死后被抄家,子女被流放;杨国忠被乱军杀死,杨贵妃则被缢死;一代英主唐玄宗则是在逃难途中便被太子追任为太上皇。可以这样说,是时势造就了安禄山,是李林甫的自私抬高了安禄山,是唐玄宗及杨贵妃的爱听谗言纵容了安禄山,是大唐帝国培养了安禄山。最后,“安史之乱”被消灭,其实则不然,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也算是间接推翻了大唐帝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