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阳妈
前天我写了一篇规则的文章,有人问,这样用规则会不会没有人情味?
有规则不但不会没有人情味,而是有规则边界的保证,人情味才会自然而然的散发。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要不就是规则,要不就是法律约束,要不就是道德约束。这样人在社会上,才能够充分的享受爱和自由。
就像我们上车要排队,大家都拥挤在一起,只会让人厌烦,并且还可能受伤。但是有规则,有顺序的排队,大家在等候的时候,才能够安心,不用担心被后边挤伤了,被前边插队了。
心踏实了,内心没有情绪的反感,才会有闲情,抬头看看周边的风景,低头看看书,或者给朋友打个电话,才会感受美好,爱才能够流通。
爱不是感性也不是理性,而是一种有内而发的灵性。
如果爱能够被要求,关系都变得简单,我要求爱,你给予。那就没有那么多矛盾,也没有那么多委屈。
家里有俩娃的,经常要求大宝让着二宝,孩子感受不公平,才会觉得爱减少,会认为小宝用来抢父母爱的。
如果父母能够保持大宝的习惯不变,谁先有需求先关注谁,孩子感受到公平,就不用其它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这样孩子就会安心做当下,爱自然而然产生。
孩子真正的成为父母的小帮手,被要求的懂事,看父母脸色的懂事和主动意愿的懂事有本质区别。
孔融是发自内心的谦让,和被要求勉强的谦让有本质区别。
大年初二,我和老公包饺子,俩娃在一起玩。等饺子包完了,喊孩子们吃饭,俩娃似乎没听见。我走过去一看,姐姐聚精会神的给妹妹包瓜子,妹妹很享受的在那儿吃。
并且姐姐包的多,没吃完,下边的照片就是姐姐给妹妹包的。
孩子天生都会有爱心,慈悲心。
家里的水果,即使姐姐在幼儿园,妹妹都会想着给姐姐留一个,等姐姐回来吃。
大女儿幼儿园下午有点心,很多次,姐姐都没在幼儿园吃,给妹妹带回来。有个阶段妹妹去接姐姐,看见姐姐就问,带饼干了吗?
姐姐这种主动自愿的爱心,是发自内心的爱,每次看到这种场景,非常感动。
妹妹上次得了中耳炎,姐姐天天提醒我,给妹妹换药,要不妹妹又出脓水了怎么办?
妹妹有个阶段晚上说梦话,嘴里喊着姐姐,孩子爸爸说,这梦里还想着姐姐。
有俩娃的父母,其实都有很深的体会,孩子在家里,不管怎样争吵,出去以后都是联盟。
这种血缘关系,不用任何人教,都是一种与生俱来爱的本能。
有一天,二女儿带了一个比较好玩的推车,别的小朋友抢妹妹的,姐姐就在那儿看着不让抢,我说你玩吧,姐姐不玩,说护着妹妹。
在家里有亲情,在外边有友情。
大女儿从原来的幼儿园转到新的幼儿园,爸爸正好给她们买了两大盒新饼干。我看女儿特别喜欢,在饼干那儿转来转去,我以为她要打开吃呢。我说,想吃打开吃吧。她说,想给小朋友带去,分给大家吃。
孩子主动想分享,我当然很高兴。我说,可以啊,好东西和朋友一起吃,真快乐。第二天孩子高高兴兴的把饼干带到幼儿园,回来说,班里28个小朋友都吃到了。
孩子他们过万圣节,带了好多东西给小朋友分享,她喜欢带什么,我一般不干涉。在小区里边经常玩的小朋友,她会把心爱的东西,拿出来分享。
大女儿在小区交过几个朋友,不管大小,基本上一类。交往过一个三年级的姐姐,交往过同龄的几个小朋友,共同特征,她们在一起,争抢东西很少,有冲突好好说话,大家在一起玩耍,我当然很省心。
我观察过,如果几个小朋友玩的很开心,如果有一个孩子争抢动手。其中一个说,不跟你玩了,另外几个都会跟着说,你抢东西不和你玩了。不遵守规则,几个小朋友立马联合孤立。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融入不了集体,经常被孤立。这个时候,不要说孩子怎么缺乏交往,而是要觉察在家庭育儿的过程中,是否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是否特别严厉,是否没有界限?
育儿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总认为要教育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认可你的道理,不认可就会对抗。
把关注点聚焦在让孩子听话上,不如想办法研究你说的话,孩子为什么不爱听?怎样说话,孩子才肯听,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比如,孩子拿剪刀剪东西,爸爸非常害怕,就会把剪刀收走。孩子接收的信息,就是爸爸不让她用。
我会给孩子解释,爸爸害怕你把手剪了,并且给孩子做示范,如果你这样不小心剪到手上,手就会受伤,受伤就会出血,出血就会非常疼。孩子明白了,爸爸收剪刀是害怕她受伤。这样说,孩子就能感受到爸爸的爱,爸爸为了保护她,才收走。
如果不经过这些解释,孩子就认为爸爸不让用。这么简单的道理,啰嗦这么多去给孩子讲。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去想孩子,孩子当下的思维就是想用剪刀,你收走了,我用不上。
人的本能都有爱,都有慈悲,爱不是靠教育出来的,不是想象有人情味就会有的。而是靠感受体验出来的,孩子感受到爱,自然而然就会回馈爱,爱不会让孩子变坏,只有没有边界的爱,孩子才会迷失。
育儿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否定,再实践的过程,最怕的故步自封,育儿也没有对错,只有不断的探索那种方式更好,孩子更健康。
备注:我刚才写成固步自封,又似乎想起应该是故步自封,所以,我特意查了这个词语。育儿也是这样的道理,遇到问题多学,多实践,错误了,及时改进,愿意一点点进步,没有什么难事。
故步自封和固步自封的解释:
从规范的角度说应是“故步自封”。为什么呢?因为此语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你难道没听说过那位燕国少年邯郸学步的故事吗?不但没学会赵国的走法,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故步自封”就是从这句话中概括出来。“故步”就是引文中的“故行”,“自封”就是自己限制了自己,合起来就是“用自己原来的走法限制了自己”。因此此语可用来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如果“故步”改为“固步”,这“原来的走法”的含义就没有了,因而“安于现状,不求进步”的含义也就削弱了。可能是把“故步”写成“固步”的太多了,见有些词典承认了“固步自封”。但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吕叔湘、李荣、许嘉璐为首席顾问)则没有“固步自封”只有“故步自封”。
以上解释来源: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80d8f1a01016l9e.html?v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