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与许多数字打交道,甚至还会因此与一些数字结缘。四五三,这个数字组合,对于我来说,便是一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所在。
“看,那就是四五三”,每一次开车从那个院落经过的时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指着那个方向对同车人说,“我童年的根据地就在那!”
四五三,是这块院落的门牌号,可我早已习惯用它代指一个地方。多少年了,这座城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里的院内院外也今非昔比,可庆幸的是,这里的门牌号还是453号。
“四五三”,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拨动我记忆开关的密码,一经触碰,仿佛开闸般进入时光倒流的甬道,那些童年的记忆便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就住在这453号大院中的一栋筒子楼里。筒子楼是那个年代的特有产物,一栋楼只一个门栋,门栋中间一条长长的走廊连接着十几户人家。
那时我才五、六岁,父母、外婆、妹妹和我与另一户五口之家合住在三楼最东头的一套两室一厅的屋子里。在当时,这种合住屋又被称为“鸳鸯房”,即两户人家一家一室,而厨房、卫生间、客厅都是两家公用。
父母总说,在那个年代,能分得这么一间房,都是很幸运的了。
更幸运的是,我们遇上了许多好邻居。与我家合住的叔叔、阿姨厚道善良,与父母相处很融洽,他们的三个孩子比我们兄妹俩略大些,都能玩到一起,因此两家人也处得跟一家人似的。那个年代,大家的物质条件都不怎么好,可邻里之间尽管来自五湖四海却十分友善。
对于我们这些小朋友们来说,最开心的还是过年时分。因为每到腊月,年,那个笼罩着神秘光环的图腾,就在小伙伴们的心底悠悠地升腾起来……
年将至,筒子楼长长的走廊过道,便成了各家厨艺展示的平台。且不说长长的走道窗台上,一溜儿晾晒的各式腌菜与咸鱼腊肉总看得人垂涎欲滴,单是过道上每户支起的蜂窝煤炉上飘来的阵阵气味,也比平日里香了许多。
那时很多生活物资全靠凭票供应,为了过一个丰盛而体面的大年,很多家庭平常都攒钱攒物节省着,将省吃俭用的钱集中到过年时开销,买些平时舍不得买的好东西,所以那时的年味特别隆重而热闹。
整栋楼里邻里之间的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这时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各家串门去,特别是每逢煮饭的点儿,他们会东家瞄一瞄西家瞅一瞅,连带着这里尝一口那里挖一勺的,还未将天南海北吃个遍,自己的小肚皮已圆滚滚像个球了。
年三十虽没有春晚看,可一吃过年夜饭,全楼老少不用动员便投入放烟火的大军里。
“嗞拉……嘭——”,这儿一团火球好像聚集了千年的力量,从烟花管里弹射而出,随后“吱——”的一声,以极快的速度窜上高空,向四周炸开,如夜光喷泉般撒满了天空的银辉……
那儿“吱儿”一声尖叫,一支“钻天猴”从地缝里冲天而起,人们还没来得及欢呼,却看见它突然顽皮地在空中来个急转弯,奔着远方呼啸而去……
最神奇的是,一个小伙伴放的烟花里,居然从天而降慢悠悠地飘下来一个小小的降落伞,这还了得,对我们那帮小屁孩简直就是魔法般的存在啊,惹得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向小伞扑去。
到处是烟花爆竹声,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欢笑声,到处是人们的笑脸,到处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虽然我一直没搞清烟花里那张薄薄的纸片是怎么被填进去、爆炸、展开,又不被火药的爆炸威力弄坏的,可那只悠悠飘落的小伞,如一艘洒满月光的小船,满载着对儿时年味的美好念想,缓缓地驶出记忆深处的港湾。
岁月如梭。如今,虽说日子越来越好了,吃穿玩乐随时享用,可总觉得那种充满无限快乐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现在的孩子们身处信息化时代,吃喝不愁,享乐多多,物质生活条件不知比我们当时强多少倍,可他们也很难体会到我们那时候的开心与快乐。虽然那时候我们在物质上很贫穷,但是在精神上却很富足,那种简单快乐,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四五三,始终是揿动我过大年的记忆开关,每每触碰便会时空穿越,回想起那些婉转如歌的童年时光,回想起筒子楼里过大年的隆重热烈,真想念那时的简单快乐,真想念那时的热闹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