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lf-pity",自怜。
这是今天我get到的新概念。
来自查理·芒格的演讲稿:
“有一种叫做自我服务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经常导致人们做傻事,他往往是潜意识的,所有人都会难免受其影响,比如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
每当你们发现自己产生了自怜的情绪,不管是什么原因,哪怕由于自己的孩子患上癌症即将死去,你们也要想到,自怜是于事无补的。”
自怜曾带给我们很多安慰,在周末下雨的午后或在灯光零落的深夜,有它陪伴,令人感到紧张情绪得到舒缓,悲伤如雾气般晕染开来……我们把自己形容的像在风雪夜里赶路的人、像在悲伤海浪中翻滚的人,甚至给这种模糊的心情挂上“浪漫”标签,仿佛手握自己的忧伤故事写真集……然后驶向一条偏离真实的轨道,走进一个更封闭的空间,无意识的让他吞噬了我大量宝贵的时间——这绝对是代价最大的“浪漫”,更偏执的时候甚至可以去掉“漫”!
“自怜和嫉妒,怨憎仇恨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如果你能够避开他,你的优势就远远大于其他人,或者几乎所有人,因为自怜是一种标准的反应。”
——查理·芒格
自怜,挺好的,它可以对孤独产生缓和的效果。但同时,自怜也像“厄里斯魔镜”一样——就是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那个能让哈里看见去世的父母的魔镜。它会让人久久停留在他的虚幻前,不忍离去,洛奇教授就是典型的受害者!
自怜情绪,在心理学中早有定义,自怜是建立于自卑心理上的心理平衡机制,发展出来进行对自己的自我安慰,自我照顾。适当的自怜可以开脱自罪情绪或缓解孤独,过度自怜则使人陷于自我的世界,让人际关系变得更紧张。
自怜这面魔镜不能让任何人变成“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邓布利多校长的做法是正确的,他把魔镜移出了学生的视线。同样,我也在学着避免经常在“自怜”的映照中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