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7年,刚好是自己工作的第十年。
感慨时间过得很快,也感慨自己在一个行业坚持了十年。
这是充满变化和成长的十年。
自己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其实当时并不那么确定这就是我所想做的。在整个择业过程中,我用的最多的方法,是根据自我了解采用排除法,就是说,从可选的方向里,去排除自己不想做的。
【 刚大学毕业时候的我 】—— 选择城市
普通的不知名院校本科生,毕业时候在一个二线小城市。
在大学里属于不起眼的类型,学业还算OK,也比较主动参加各种活动的类型,喜欢结交朋友,最后顺利拿了各种证书,顺利毕业。毕业的时候,也有在当地工作的机会,但是当时的自己,内心里不想在这个城市呆,一方面这个城市太小,即便有工作机会,也是那种感觉可以一眼看到老的类型,另一方面,感觉没有融入到这里。
果断决定,离开,去省城,起码机会比这里多。
然后毕业就打包行李,直接奔省城。
【 开始找工作 】—— 选择方向
在省城安顿后,开始找工作,期间最大的困难是找路。大城市确实太大,自己没有很快熟悉起来,花很多时间在交通上,以及坐错车。回想起来,还是很怀念当时的两层公交,以及当时和同在省城的同学一起,每天顶着烈日,在诺大的城市奔波。
正式找工作,首要分析自己的情况:
大学专业是文科类,师范院校毕业,喜欢沟通,喜欢和人交流,不擅长数据类的工作,也不太喜欢过于奔波,因此初步排除了几类自己不考虑的方向,一是销售类工作,当时的自己对销售工作充满畏惧;二是专业度要求太高的工作,比如财务或计算机相关的方向,目前不具备专业知识,三是公务员类,这个原因就不多讲了。
排除以上,那么还有哪些是我可以做的呢?
最快速了解的方法——去招聘网站上看,它帮助我们对工作做了最全面的分类。
拿历史悠久的前程无忧举例:
(数据只能用最近的来表示,多年前的前程无忧和现在的网站长得差不多呢)
第一步:筛选职能
根据排除法,排除了不想去的方向后,可以在职能类别里选择三个方向:包括媒体类、行政人事类、教育类。
第二步: 选择职能中的具体意向岗位 (这里也排除了自己不擅长的方向)
以跟所学专业贴近度最高的方向开始选,比如媒体类的记者,编辑。
第三步:选择行业,结合行业,直接搜索职位
这样的话,初步方向就呈现为:
地区+行业+岗位的筛选结果
第四步:选择岗位,圈出岗位要求中的关键条件,对比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进行预估
由此,可逐步进行排除:
岗位要求中,如果有硬性条件不符的,建议不投,比如学历要求是硕士;如果自己情况匹配一半以上要求,果断投简历(这类岗位要求里,很多内容是偏软能力,比如沟通、抗压、责任心之类)。
第五步: 开始投递简历,一开始尽量扩大范围。
在最大的范围里,你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到类似岗位在不同公司的基本要求,也大概对这个岗位具体做什么工作内容有一个初步认知。
第六步:及时调整方向
综合以上五步,我逐渐从对岗位完全没有概念,到基本了解这些岗位对应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所以继续进行排除法,排除掉一些我不想选择的公司类型。
当时我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的排除因素:
一是尽量不去规模小的公司,当时自己觉得大公司的发展更好;
二是有些要求中的硬性技能,是我段时间内不能补上的,就先放弃,因为我的首要目的是顺利找到一份工作,以应对巨大生活压力带来的内心焦虑,典型的需要先就业后择业的类型。
【 面试,最后一次排除 】
投递简历到面试,前后经历大概一个多月。
而面试,是最好的直接验证自己之前对于岗位认知的方式。
通过面试,自己又进行了一次排除。
直到最后,我没有选择与专业贴近度最高的职位,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自己能力达不到,有些灰心。而让我找到信心的是教育行业,拿到两个offer,一个是民营机构的岗位,一个是一所省级院校的岗位。这也算侧面帮助我认识到自己能力优势吧。尤其第一个offer,经历了笔试以及4轮面试。
【 选择岗位,我遵循了内心的感觉 】
到offer选择时,我遵循了内心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很多因素累积起来的,有面试的环节,接触到的面试官给我的感觉,以及环境,我选择了进入前一家机构。
就这样,我用自己可能有些笨的方法,为自己找了第一个方向。
虽然最开始的几年工作,期间也有挫败和困惑,但如今我很确定,我选对了。
如果你遇到和当年的我一样的困惑,
试试这个“不知道怎么选,就用排除法”的方法吧。
更何况现在你想了解公司信息和岗位信息比十年前容易多了。
「 不是每个人,一开始都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我们一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 」
我是凯琪老师,10年职场人,助你求职路上,打怪升级!
微信号:kaiqilaoshi,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