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都挺好》,网上对这部剧的讨论度也很高。
因为这部剧实在太扎心了。
30多年,苏母独揽大权,分配着家里的爱和一切资源。
家里四间房,为了供大儿子上学,卖了一间,二儿子找工作卖了一间,二儿子结婚买房,又卖了一件,明玉只能跟爸妈挤着睡,原本有希望上清华,被妈妈以“家里太穷”为由,安排去了一个免费的师范大学。
很多人一边追剧,一边可怜小妹。
但我却觉得:这个家庭的3个娃,都被均衡地养残了。
终于,在苏母的去世,使这个家褪去了保护层,问题也随之而来。
大儿子爱面子,瞎承诺,搞得险些离婚;
二儿子啃老,几乎吸光了父母的退休金;
小妹情感淡漠,完全没有亲密关系.....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苏母“重男轻女”的思想,而“重男轻女”根源是功能的不同。
01
在妈妈心目中,苏明哲的功能是给家里挣面子。
在得留学每年15万的费用后,拼尽全力,不惜卖掉房,也要供他上学。
大儿子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把面子当做了自己最重要的价值。
剧中有一次妹妹去了美国,偶然得知他失业,多聊了几句,他马上恼羞成怒,指责妹妹来看他笑话.......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潜台词:
我是给家里挑大梁和长脸,这是我最重要的价值,决不能被否定!
02
在妈妈心目中,苏明哲的功能是情感寄托。
我们不难发现,苏母与苏父之间没有感情,由于丈夫木讷无能,她只能孤独撑起这个家,希望情感得以寄托。
二儿子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需求,不断地传递各种爱的信息:
“妈妈你辛苦了”
“有你在身边真好”
“您做的饭最好吃”
“长大了一定好好孝顺您”
这让苏母感受到了情感与关心,因此也获得了更多宠爱,这份爱也困住了二儿子,他把“情感输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价值。
在新的家庭中对老婆百依百顺,应酬一半老婆一打电话就回家,延续了之前的模式。
03
对于苏母而言,小女儿不仅没有什么功能,而是阻碍自己前途的根源,因为明玉的存在,自己无法去上海,工作还被降职,日子苦不堪言,苏母淡漠,恨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当明玉被爱的需求被父母漠视,打压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她只能收回需求,压抑不满,变得独立,逃离这个没有立足之地的家,养成了压抑的性格,别人眼中的无情人。
而之所这样,是因为苏母的童年是在不被认可和不被爱中长大的,这个缺失的爱,在大儿子和二儿子身上得到了满足,而小女儿阻挡自己的障碍,也成了被漠视的对象。
而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04
有的父母小时候受太多管教,长大后把自由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忽视了基本的规矩建立,最后孩子在上学后适应不良;
有的父母从小被忽视,有了孩子后过分关心、过分照顾和过分打扰,其实是想借孩子的人生,来补偿自己童年的遗憾,但却也剥夺了孩子的独立和主见。
如果这个问题不被觉察,上一代的伤痛又会轮回到新的一代中。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有自己人格独立,才能养育人格健康的孩子。
因此,明确自己功能性需要的来源至关重要。
了解的越多,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少,对他的捆绑就越低,孩子就越可能很好和你分离,面对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