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每个偏爱,都有代价

最近在追《都挺好》,网上对这部剧的讨论度也很高。

因为这部剧实在太扎心了。

30多年,苏母独揽大权,分配着家里的爱和一切资源。

家里四间房,为了供大儿子上学,卖了一间,二儿子找工作卖了一间,二儿子结婚买房,又卖了一件,明玉只能跟爸妈挤着睡,原本有希望上清华,被妈妈以“家里太穷”为由,安排去了一个免费的师范大学。

很多人一边追剧,一边可怜小妹。

但我却觉得:这个家庭的3个娃,都被均衡地养残了

终于,在苏母的去世,使这个家褪去了保护层,问题也随之而来。

大儿子爱面子,瞎承诺,搞得险些离婚;

二儿子啃老,几乎吸光了父母的退休金;

小妹情感淡漠,完全没有亲密关系.....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苏母“重男轻女”的思想,而“重男轻女”根源是功能的不同。

01

在妈妈心目中,苏明哲的功能是给家里挣面子。

在得留学每年15万的费用后,拼尽全力,不惜卖掉房,也要供他上学。

大儿子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把面子当做了自己最重要的价值。

剧中有一次妹妹去了美国,偶然得知他失业,多聊了几句,他马上恼羞成怒,指责妹妹来看他笑话.......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潜台词:

我是给家里挑大梁和长脸,这是我最重要的价值,决不能被否定!

02

在妈妈心目中,苏明哲的功能是情感寄托

我们不难发现,苏母与苏父之间没有感情,由于丈夫木讷无能,她只能孤独撑起这个家,希望情感得以寄托。

二儿子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需求,不断地传递各种爱的信息:

“妈妈你辛苦了”

“有你在身边真好”

“您做的饭最好吃”

“长大了一定好好孝顺您”

这让苏母感受到了情感与关心,因此也获得了更多宠爱,这份爱也困住了二儿子,他把“情感输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价值

在新的家庭中对老婆百依百顺,应酬一半老婆一打电话就回家,延续了之前的模式。

03

对于苏母而言,小女儿不仅没有什么功能,而是阻碍自己前途的根源,因为明玉的存在,自己无法去上海,工作还被降职,日子苦不堪言,苏母淡漠,恨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当明玉被爱的需求被父母漠视,打压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她只能收回需求,压抑不满,变得独立,逃离这个没有立足之地的家,养成了压抑的性格,别人眼中的无情人。

而之所这样,是因为苏母的童年是在不被认可和不被爱中长大的,这个缺失的爱,在大儿子和二儿子身上得到了满足,而小女儿阻挡自己的障碍,也成了被漠视的对象。

而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04

有的父母小时候受太多管教,长大后把自由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忽视了基本的规矩建立,最后孩子在上学后适应不良;

有的父母从小被忽视,有了孩子后过分关心、过分照顾和过分打扰,其实是想借孩子的人生,来补偿自己童年的遗憾,但却也剥夺了孩子的独立和主见。

如果这个问题不被觉察,上一代的伤痛又会轮回到新的一代中。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有自己人格独立,才能养育人格健康的孩子

因此,明确自己功能性需要的来源至关重要。

了解的越多,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少,对他的捆绑就越低,孩子就越可能很好和你分离,面对他自己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