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雨
在北京气候干燥,很少下雨,偶尔天气预报说下雨,一般都是阵雨,一阵阵就过了,有时候连地面都还没有打湿,就瞧不见雨的踪迹了。而回到家乡恩施山城后,就不断迎接着细雨的洗礼,似乎每天都有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虽然天阴沉沉、雾蒙蒙的,但还是挺凉快的,比像火炉一样的北京还是舒服多了,挺适合避暑的。
恩施属季风性山地气候,夏季不热,多雾,雨量充沛。这段时间持续天阴有雨,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也就是梅雨季节。常言道:“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我从小到大都领略了梅雨季节的漫长。
而作家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场雨,“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有没有一场雨,比马尔克斯笔下的更长?这我想起南宋词人蒋捷笔下的雨:从少年下雨到老年,至死方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在听雨中嬉戏玩乐,不知道忧愁为何物;壮年在旅途中、离别中听雨,愁绪缠绵不绝,无法挥去;暮年在红尘空寂中听雨,了却人间惆怅事。人生的三个阶段的三种滋味和境界,尽在雨声中体现。
今天雨从中午开始下起来,我坐在书房里复习备考,听着雨敲打着雨篷发出雨滴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滴滴答答、淅淅沥沥,远处的高楼大厦和山在白雾迷蒙中若隐若现,近处金龙大道的地面上完全湿透了,车流激起水花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回想起一周前的今天,我在杭州与好友们相聚时热闹的情形,而今却只能看看照片独自想念。
真的和温庭筠《更漏子》中描述的情形相似,词中这样写道:“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夜晚那么漫长,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屋檐下雨点滴落的声音异常清晰,相思的人儿只有细数雨滴到天明。这首词道出了离情之苦。
我在杭州总是“梦里不知身是客”,总把杭州当故乡,杭州和我们恩施一样处于北纬30°,气候和我们这儿差不多,也有漫长的梅雨季节。在雨里,听着窗外的雨声,想起杭州,想起上周末和杭州朋友共度的欢乐时光,有些惆怅和黯然,美好的一切,是永远也不会回来的。
这雨让人充满了愁绪,看来得出去走走了,总是待在家中,心情会很郁闷。周末原本就是我们到爷爷奶奶家里去看望老人的时间,于是,我和女儿出发了,到了楼下才发现雨还不小,密密麻麻的雨幕像一重重门帘一样,可是我们忘了带伞,于是,在雨中我们一起飞奔到院子的大门口,老公开车等着我们。院子里有很多树,树经过大雨的洗礼变得更绿更亮,大雨滴像珍珠一般扑向我们的头发上、脖子里、衣服上、手上,很久没有淋雨了,在雨中,我和女儿非常快活。
下雨的时候路上车多,很容易就堵车了,何况是周末下班时候,正是堵车高峰。我们车子在山洞里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才穿过这洞子。一走出这暗淡、浑浊的山洞,我们的车来到了雨中,一下子就感觉明亮、清新的世界向我们呈现出来。来到爷爷奶奶家里,还是和一年前一模一样,让久别的我感到特别亲切。两位老人依然神采奕奕,已经做好了一大桌饭菜等着我们回家吃饭。
在北京一年多没能尝到的霉豆腐、合渣、酸萝卜、霉豆腐、米豆腐等恩施特色菜,在家里就可以大饱口福了,即使冒着长胖的风险也依然大口朵颐。恩施的小吃和恩施的雨一样令人怀念。吃完饭,老公、姑爷陪着老人们打麻将,我就坐在阳台上继续听着天上的雨打在雨棚上滴滴答答声音。
从去年的这个时候到北京后就一直没能回来过,即使在过年的时候都是在北京和女儿一起度过,那段漫长的异乡之旅,让我对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怀念,即使是这缠缠绵绵的细雨都令当时在北京的自己想念不已。恩施的雨充满了诗意和灵动,让异乡的自己也时常想起。
如今回到家乡,可以在阳台上、大街上、院子里细细听雨的声音。雨一直下,演奏着一首首绵绵不绝的二胡曲子,这悠长的声音带着一丝丝哀怨、苍凉和忧伤,如雨丝丝缕缕、绵绵不绝。
雨夜,听雨,感受古人对人生的叹息,慢慢领悟听雨人的纠结,落寞、孤独。那些沉稳后隐藏的悲伤,都被风吹散在雨中。雨夜慢慢听雨,这时人生不可缺少的夜晚,享受独处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听雨是种下一棵勿忘我的种子,静静等待有一天发芽开花!
雨夜总能给你充满遐想,细细密密的雨点,总会给人缠绵的一些发黄的记忆。那些记忆在这雨夜零碎了很多,也遗忘了很多。静静地听雨,让雨洗去心的沧桑流浪,淡化心情中的离愁别绪,冲刷生活与工作中的烦恼,从容淡定地面对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