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福心理学高级班开始到家排个案班,提示着我:提升整合自我关系的时间到了。
在奕嘻老师给我做的一次深度沟通中,我回到了曾经被深深伤害过的事件,为了内心的那份期待和渴望,我深深地压抑了其中的愤怒,和对当事人的不屑,是的,我的愤怒更多地是因为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你这样的条件凭什么这样对我?当我在表达这个愤怒时,我感觉自己好像应该要更愤怒一些才合乎情理,但事实上,我的愤怒并没有想象中的强烈。这让我有点不适应。随着沟通的深入,我突然发现,我的愤怒更多地是源于对我自己的不满意!我感受到,在这个事件中,当时的我完全没有做好自己的主人,固守和支持我自己,去全然地做好自己强有力的后盾,去看见自己、第一时间抚慰自己、看见受到伤害的自己、第一时间拥抱自己、接纳自己、陪伴自己……当时的我完全将自己放逐出去,任自己置身于事件的伤害中,内心惶惑不安,不知该如何做,内心只想找个人来为自己撑腰鸣不平,让舆论来抨击对方,目的还是让对方认识到犯下了如此大的不可饶恕的过错,从此以后有根小辫子抓在我手里,听我指挥差遣。而这份控制仍是需要一份安全感!
事件过去十多年,我成长到今天回溯,才有机会拿到礼物:我之前所有基于想要填补内心的安全感的意识、行为,都是自我抛弃,是我将自己抛弃于荒野,手指向外,泣泪控诉:“都是你们害的!都是你们,你们太坏了,这样子对我!”殊不知,是我自己放弃了对自己的负责,一个没有主人的流浪狗,有幸碰到爱心人士收留,那是它的福气。而大多数情况是,路过的人有的不爱狗、有的自顾不暇、有的爱狗此刻却爱无能……能停下脚步,听你、爱你、宠你、随你、任你的,此生难待!将自己一生的开心、喜悦、幸福,交托给外人,这难道不是天下最冒险的生意吗?细思极恐,我竟然这样无知无畏地裸奔了几十年,真心要感谢身边的所有人!他们大多数自己也是一把破伞,却依然用他们的方式给了无明的我遮风挡雨!
我领悟到:所谓的“爱自己”,就是用看见和陪伴的方式,在任何时间任何事件中,都可以好好地关爱自己。
就像方才孩子睡觉前的折腾,屡次三番从床上爬起来,一会这样,一会那样,我真心烦躁,心里的声音是:“怎么这么烦!这么不省心!能不能让我消停点!我刚才已经给你讲故事了,你现在赶紧给我好好睡觉。我着急着要去写千字文作业,你再这么折腾,眼见着时间没剩多久了,乐捐400你知道吗?”还想加一句:“妈妈现在没空,能不能别什么事都找我,你还有爸呢!去找他!他天天都不知道来帮忙,当个老爸就这么轻松!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太讨厌了!”没错,这就是我内在从没有说出口的声音,我憋在肚子里,嘴里没有说的,却用身心来表达:情绪不稳,语气不好,易燥易怒,容易不耐烦,对孩子喜怒无常,对家人和自己各种不满意,自我攻击……当我安置不好我自己时,我是没有力量和智慧处理孩子的这些事情的。于是我就陷入这些事件和烦恼中去,我成为事件的一分子,对事态的不良发展贡献我的作用。
现在,我平心静气地梳理自己,我看见那个焦躁、烦闷的自己,是的,眼前孩子要处理,身后还有功课要完成,前后夹击,我该如何做才是更从容智慧的方法呢?凡事都有三种以上解决办法。事情已在发生,我首先看到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有个清晰的第三只眼提醒自己,我要对旧有模式喊停。旧有模式即乒乓球式的推挡。孩子层出不穷的状况,就好像七上八下的葫芦和瓢,我没有觉知,就会陷入在事件中,疲于应付,最后疯狂爆炸,半径覆盖全家。如何事件中给自己安插一只“第三只眼”呢?想起师母所教,带进“呼吸”。我最大的问题是,快——讲话快,呼吸快,思维快,这些快是推挡模式,透着本能和小聪明的味道,当我能够在每个动作、每句话、每个念头、每个情绪,都加入“呼吸”,一呼一吸,慢下来,再慢一点,是的,是的,就这样,慢慢地吸、慢慢地呼,每一次的呼吸仿佛已不再是为了活着,它带着意识,让我的心平静下来,一呼一吸,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无论发生什么,比起“生命”和“活着”,一切都不那么重要!感觉自己忽然有了份安全感,其实,我只需在每个呼吸里,好好地、用心地呼和吸,我就已将我的生命牢牢地掌握住,何惧之有!一切慢慢来,顺其自然,一切应如是。
是的,当我能在碰到困扰和难以面对的状况时,觉知并带入呼吸,或许状况就会有所不同。想象方才,我带入呼吸,我便能跳出孩子制造出来的混乱和焦躁,当我能够直面自己的焦躁,或许就能让自己稳定下来,就好像现在我能静下来梳理自己。处理了自己的情绪,给自己允许接纳和表达。或许可以跟孩子说:“宝贝,妈妈看到你一直在折腾,无法安静下来睡觉,妈妈感到有点着急了!你需要妈妈做点什么呢?妈妈希望你静下来慢慢睡着,这样妈妈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安静地把作业做完。在这一刻,妈妈需要你的支持!”如果我这样表达情绪,而不是带着焦躁和烦恼地斥责要求,孩子或许也会更理智清晰地表达他的需求。我也可再引导他:“说说你的需求,让我们共同想办法看怎么解决对我俩是共赢。”写到此,我意识到,孩子的闹腾其实是希望妈妈能陪他入睡。妈妈一直无法陪他入睡,他退而求其次选择让睡前故事来陪伴,而今天妈妈因为要做作业,手机也无法给他听睡前故事,他真地是无法安心入睡呀!唉,我其实可以在他身边陪他入睡,这样又不耽误我写作业,也不耽误他听故事。宝贝,妈妈知道了你内心的需求和渴望了!同时,我相信,即使不是用上面的方式解决,当我能看见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时,并帮他表达出来,我能理解他,他可能也不需要我的陪伴,反过来会支持我的!
嘉许此刻自己的收获!当我陷在其中,我看不见自己,也承载不了他人!当我带入呼吸,能成为自己的容器,我也有机会更深地理解他人!
在很多让我不舒服的事件中,我原有做法是,不痛快!用厌烦的语气排斥拒绝。这样的方式让对方不舒服,对方也无法真正地理解我,只能感受到我的坏脾气和情绪。我可以增加和调整的是: 先看见对方行为给我造成的困扰,然后真实诚恳有效地为自己的困扰代言,向对方表达这个言行给我造成的不适。了解对方这样言行背后的需求和动机,探讨有无替代的其它满足行为,选择让双方都接受和满意的方式来达成一致共赢。
这样的探索和尝试,对我的心智模式、行动策略是一种升级。于对方,也是一种升级和优化。当这种互动模式越来越自然熟练时,我们便共振升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