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你一定听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需经过考试,我就不寒而栗。意思是说,为人父母者责任重大,父母如果有失职的地方,很可能给孩子造成莫大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但其实,你很可能还是低估了这个负面影响的严重程度。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就在他的新著《天生非此》中说出这样一个事实:为人父母者的言传身教,不但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孩子,甚至影响一个家族的数代人。
奥利弗·詹姆斯,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学家,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同时他也是英国国立家庭育儿协会和家庭计划慈善机构的董事,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做出许多贡献。从1995年开始至今,他已出版了十几本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在《天生非此》中,他以详尽的案例和权威的实验数据,证明了孩子在童年时期被家庭如何对待,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他一再重申:父母有什么样的心理特质,孩子也极大概率会拥有同样的特质,相比给孩子留下物质财富,把爱和情绪健康传递给子女更加重要。
在本书中,奥利弗·詹姆斯从三个角度给我们详细解释了他的观点。
为什么人的性情常常和父母一样?
性格特征是怎样在一个家族中代际传递的?
父母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危害到底有多大?
一. 为什么人的性情常常和父母一样。
你可能会说,因为基因遗传呗。对你的这种想法,奥利弗·詹姆斯引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作为回应:基因中的差异只与特定的几种精神疾病有关,比如精神分裂和自闭症,而对一般的心理特征几乎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基因并不能决定人的性格。奥利弗·詹姆斯说,人的性格之所以总和父母一样,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本能
相比其他哺乳动物,人类出生后依赖父母生存的时间是最长的。幼儿为了生存下去,本能地就会迎合养育自己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夭折。而迎合养育者——通常也就是父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复制父母的行为。
2. 言传
在孩子懂事以后,父母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夸奖孩子,也会按照同样的标准训斥孩子。由于孩子本能地就会迎合父母,所以他们会越来越多地去做那些被父母夸奖的事,在喜好上就会和父母越来越像。
3. 身教
有这样一句话: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榜样。就像小动物会模仿父母的捕猎技能一样,我们的孩子也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要求孩子把时间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但他们自己呢,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打麻将和刷手机上,孩子就很大概率也会学着浪费时间。所以说,身教比言传的影响更大。
4. 精神虐待
这里所说的精神虐待是指常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否定或责骂孩子、缺少和孩子的互动。奥利弗·詹姆斯认为,精神虐待会把负面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植根于孩子的脑海中。孩子会使用这些观念和模式来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断重演父母的错误做法,所以孩子的负面性格往往和父母惊人的一致。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总说孩子的暴脾气像同样暴脾气的父母。
二. 性格是怎样在一个家族中代际传递的?
奥利弗·詹姆斯在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家族,整整四代人,每一代做母亲的都觉得自己的女儿又叛逆又讨厌,把生活里所有的烦恼都归咎于女儿的“不懂事”。
奥利弗·詹姆斯认为,这个例子中的每一代母亲,通过言传身教和精神虐待,把自己负面的心态和爱抱怨的性格传递给了女儿。每一代母亲都觉得女儿又叛逆又讨厌,并都以为事实就是如此。简单说,人的性情常常像父母,这个模式会在一代又一代人中间传递,每一代人都像他们的父母,所以最后会造成一个家族里的数代人都有差不多的心里特质。
奥利弗·詹姆斯说,养育方式,不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会在家族里代代传递。所以,把积极的养育方式传递下去,对孩子和孩子的孩子,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 父母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危害到底有多大?
奥利弗·詹姆斯说,孩子如果常常被父母精神虐待,那孩子出现人格障碍的几率会极大提高。
在奥利弗·詹姆斯看来,一个准妈妈,如果在怀孕期的时候抽烟酗酒或者脾气暴躁,这也算是对孩子的虐待。而有研究证明,如果孕妇在产前3个月一直暴躁或焦虑,那么孩子在7-10岁时患上多动症概率,就会远远高于平均值。
另外,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证明:如果父母总是忽视或者否定孩子,那么孩子成年以后换上心理障碍的比例会高达90%。可怕的是,总是忽略或者否定孩子的父母,在我们的身边几乎随处可见。比如我们都常听说的一个梗“别人家的孩子”,这就属于否定孩子的父母最常用的话术。而忽略孩子的父母就更多了,比如只顾着自己玩手机,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身上。科学家发现,经常被否定或者忽略的孩子,某部分的脑容量会异常减少5%-16%,得抑郁症的概率比正常的孩子高出80%。
以上种种,都应该引起每个为人父母者的警惕和自省,看看自己习以为常的做法里,是否会对孩子不可弥补的伤害。
俗话说,龙胜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我们过去一直以为这说的是基因遗传的力量。但通过奥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我们才明白,原来这说的是父母的养育方式。
天底下的父母个个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也许他们真正需要的却是,自问一下自己是否有成为“龙”的特质。假如你很不幸,生活在一个父母对此茫然无知的家庭里,那你也不用灰心。因为《天生非此》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告诉我们人人都和父母一样,而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成为打破心里特质在家族中代际传递的第一环。换句话说,这不但是一本养育手册,更是一本自我救赎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