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杰出古筝艺术家袁莎带领爱徒一行空降波士顿,在闻名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上演了一场“筝与诗” 的文化视听盛宴。
作为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中华文化讲堂”之一,袁莎美国之行已分别于10月9日和11日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和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成功举办,广受中美两国观众好评,并得到外交部的重视与支持。
袁莎以古筝的历史发展时间脉络为线索,由浅入深,生入浅出的向观众展示古筝艺术是如何与绮丽的中国诗歌融会贯通,分别展示了《高山流水》《长相思》《春江花月夜》《出水莲》《大漠行》等名曲。以一种诗意的形式向大家展现古筝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同时阐释了支撑每个乐曲的中华民族精神。现场观众反应热烈,掌声不断,大家在欣赏这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优美旋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此次随团出访的还包括袁莎老师的学生青年古筝演奏家白洋、岑佳蔚,以及钢琴演奏家张正宸,打击乐演奏家吴昊与笛萧演奏家艾鸿波。艺术家们以多种形式联袂演奏。与袁莎老师同台演出的艺术家还包括当地优秀的提琴演奏家们,虽然只有演出前的匆匆合练,艺术家们默契十足,完美的演绎了一场中西音乐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对话。
身着白色衣裙的袁莎在舞台中央认真的演奏着,如梦似幻,虽然琴声铿锵有力,她依然给人带来一说不出的宁静与婉约。
袁莎给人带来的美感远不止她天生丽质的美貌。她的飘然出尘,不仅源于她那飘逸如丝的披肩长发,更让人为之动容的是她的非凡气质,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脱俗之态,宛若出水芙蓉一般清丽。
荷兰媒体称誉她为"瑰丽的中国音乐与东方艺术的美丽化身与杰出代表";美国《纽约时报》也曾评价,袁莎的古筝演奏是"感人的听觉印象与迷人的视觉印象之高度完美统一的表演"。
她用一种柔美从容的姿态传播了古筝的典雅风范,筝之韵的空灵,静谧和深远在她的演绎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她精彩绝伦的琴音之中,也令人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古筝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第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取材自古筝起源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伯牙鼓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摔琴谢知音”深表知心人难觅的无奈。此曲诠释了人生在世,知音可贵的情感,也体现了古筝两千五百多年积累的深厚韵味。
一曲《春江花月夜》讲现场观众带入了古筝的鼎盛时期唐代,这时古筝无论从制作技艺还是演奏上都达到了顶尖的水准。在百花争艳的唐诗盛行年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谓压倒全唐,千年来,再无人能把一西江月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可以说,春江花月夜铸就了大唐诗歌的辉煌,铸就了中华民族诗乐之国的不朽。本曲在旋律中还运用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巧妙的把思乡和月色融汇在了一起,深深触动着现场观众在海外的思乡情怀。
后来,古西域的音乐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丝路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得以相互交融。《大漠行》便是整场演奏中一首极具异域风情的新作品,包含多重音域音调以及复杂节奏等高难度技巧。鼓声筝韵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合奏出荡气回肠的气魄,扣人心弦,震撼人心。
最后,袁莎为大家演奏了中国十大古筝名曲之一《出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节在音符中被描绘的栩栩如生。明代音乐家冷谦曰:“吾爱此筝,不奢不竞”。袁莎正有此气质,纯净清丽,优雅婉约,静静的自指尖流淌而出,没有任何夸张的动作,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感。
据主办方介绍,“中华文化讲堂”创立于2015年6月,以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人民友好为宗旨,受聘讲师均为文化领域名师名家,兼具中国风范与全球视野,注重中华文化国际表达。截至目前,“中华文化讲堂”已在全球五大洲30多个国家成功举办32期100余场活动,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此次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筝与诗——中国音乐文化之旅”活动由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北美亚洲表演艺术协会共同承办,波士顿国际传媒咨询协办,旨在通过古韵音符讲述东方故事,让美国人民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有更近更深的了解,进而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挥积极作用。本次活动也得到了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