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故事,今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正好聊到小孩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学外语的话题。我跟他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学外语要从婴儿抓起,而不是从娃娃抓起,也就是说刚出生就要开始学。
跟他分析了为什么,还跟他分析了大家可能会有什么顾虑,比如,怕学得太早,影响母语的学习,到时候,外语和母语都没学好就麻烦了。再跟他分析了为什么没必要有这种顾虑。还举例说明,很多人小时候,方言和普通话都是同时学,同时用。长大了,见到家乡人说方言,见到外地人说普通话,都说的很好,非常自然。
接着又跟他说,从婴儿就开始学外语的孩子,比等到掌握了一门语言之后,再学外语的孩子,学习的效果更好,运用外语的能力更强。其实,这样的孩子,他从婴儿期就开始学到的语言,对他来说,没有母语和外语之分,都是熟悉的语言,可以说都是母语。
说的还挺清晰,也很流畅,一点都没打结。我自己也觉得很自信,给他的感觉也是很不错。最终他也被我说服了,接受了我的观点。
最后,他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你的演讲为什么不能跟你刚才讲话这样呢?他正好听过我在喜马拉雅上的演讲。他觉得总体上还是挺紧张,不够流畅,不自然。
当时,我一愣。他确实把我给说停住了。
接着,我立马回应了一下,说应该是我对我要演讲的内容,不够熟悉,所以我在喜马拉雅上的演讲没有我刚才说的那么自然。
而学外语从婴儿抓起的观点,我很熟悉。早就从别人那里学过,而且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我也很认可的一种观点。所以,我很自信,很熟悉地讲出来,自然讲起来挺流利,听起来还蛮有说服力。
结束谈话之后,我自己又思考起来了。系统分析了一下,我认为演讲不够自然,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刚才说过的,对演讲内容不熟悉。所以,感觉就不自信,说出来自然会有打结,会有停顿,甚至走样。在喜马拉雅上的演讲,我觉得,得有价值、有内容、有吸引力,也就是得逼格高一些。
所以,很少讲自己的一些平常生活中感触、感悟性的东西,大多讲的是学到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然后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其实有些东西,是没有真正学透、悟透的,有点生搬硬套的感觉,也有些为了演讲而演讲的意思。
说到底,还是对自己要讲的内容不熟悉,没有转化到自己的骨子里去。
第二个,是把演讲看得太难了。这是一种畏惧心理,就是觉得演讲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没那么容易做好。所以,不自觉就有种害怕做不好的心理,容易造成紧张。就像在喜马拉雅录音,往往很难一遍就完全成功,总有一些磕磕巴巴、不满意的地方。
这个主要是因为把演讲看成一件普通人很难做好的事了,其实不然。就像很多抽烟的人,之所以,戒不了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戒烟太难。但实际上每个烟民都可以戒烟,回头我会专门出一个关于戒烟的专题演讲。
第三个,就是刻意练习得不够。虽然演讲不是太难,但要随时随地讲一段话,这段话还得逻辑合理、前后呼应、内容充实、观点鲜明,也是很需要基础的。
首先,你得有足够的内容可讲,而且这个内容还得吸引人。这就需要去不断地输入、整理、思考、分析,才能确保肚子里有货。这就刻意练习输入。
其次,有了内容之后,你得有一套比较好的方法讲出来,让人听着顺耳。同样的意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差别很大。那就得去刻意练习讲的方法,最基本的,包括怎么发声,都是很有学问、很有讲究的。这就是刻意练习输出。
最后,同一个内容,可能讲一次、两次、甚至十次,效果还是不太好。可能得讲个几十次之后,才有比较好的效果。同时,还得根据听众的反馈,不断地调整,迭代得才比较快、比较好。这就是刻意练习迭代。
以上就是我对于为什么演讲总是不自然的一些思考,简单总结一下,之所以讲得不自然,一是把演讲看得太难了,二是对演讲的内容不熟悉,三是刻意练习得不够。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