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性中的“动物精神”——《动物精神》读后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西方经济学界对这次经济危机做出了两种反应,一是很多学者出来解释金融海啸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大部分都是事后诸葛亮的精明,而不是事先警告大家危机即将来临。二是很多人重提凯恩斯主义,谈到了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性。仿佛只要出现经济危机,凯恩斯就是唯一的救世主。
《动物精神》这本书,从上述两个角度都给出了新的解读。这本书的两个作者一是乔治·阿克洛夫,他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另外一位作者罗伯特·希勒,他首创了“非理性繁荣”这个词,并准确预言了这次金融海啸的爆发。
动物精神这个词来自凯恩斯,它是指在经济行为里面,撇除掉人类理性这一面,影响我们做决定的那些东西。这本书从五个方面诠释了动物精神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的。
信心。本书作者的亲戚曾在挪威北部一个小镇花了一百万美元投资房产,这很不可思议,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反映出当时的世界发达国家都处在房地产投资热中,大家都预期房价会持续上涨,所以才会对高风险投资信心满满。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认为信心是理性的,其实信心指的不完全是理性的东西。信心还包括人对未来的一种盲目预期。看大家都在买房子,然后房产价格不断上涨,也跟风而行。没有冷静掂量一下自己的收入水平能不能承担房产贷款,没有考虑到房价下跌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这个时候,人实在不是理性的。
公平。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当某一种商品需求增加时,因为供求不平衡,价格就会上涨。但是这个理论忽视了公平对市场的干预。在冬季的美国东北部地区,经常会闹雪灾。如果按常理,雪灾过后,五金店的除雪铲价格应该上涨才对。而实际上,在美国的很多五金店,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不会提高除雪铲的售价。因为大家非常看重经济交往中的公平。而这种公平,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经济上的理性行为。
腐败和欺诈。即使在一个健康法制的经济环境里,同样会出现这类反社会倾向。腐败和欺诈代表了经济运行的阴暗面,但它的另一面却是创新。因为经济领域的创新,其实本身就意味着对原有规则的破坏。只不过成功的创新可以惠及众人,作为一种新规则被普遍接受,而失败的创新就会被斥以欺诈和“钻空子”。
货币幻觉。通俗地说,就是人缺乏对货币价值的理性认识。美国波士顿列车上有一块告示牌:禁止吸烟,否则处以10日以下监禁,或50美元以下罚金。这两种惩罚条例的价值对比非常不相称。制定这个法令的立法者就陷入了货币幻觉,立法者没有发现这笔罚金的法律威慑力根本不值一提。
故事思维。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经济学家一样,可以把复杂多变的经济生活抽象成为精密的数学公式。没有人会先用计算机建模算一算交易盈亏的指数,然后再去买菜或做生意的?
通过对五种动物精神的分析,作者想说的是,经典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中各类问题的分析都存在误导性,因为它们忽视了人性才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而这些力量中有很多都与动物精神相关。所以,越是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动物精神,越有可能是理解并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
参考五种动物精神,在对经济危机中出现的投资泡沫、高失业率、贫富分化等问题进行一番全新的解读后,作者得出了如下结论:
结论一,货币幻觉催生了人们对于房地产的盲目信心。没有什么产业可以逃出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残酷规则,不动产的永久繁荣不过是房地产商兜售给消费者的一种“货币幻觉”。
结论二,当经济陷入衰退时,货币幻觉和公平会加剧失业率高涨。只要公平感还在作祟,就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价来换取就业机会,这等同于在侮辱自己。
结论三,盲目追求公平导致贫富分化。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的关键是,人们过分重视身份公平而忽视了竞争。公平仅仅是一个起点,最终必须落实到竞争上来。
结论四,经济运行的阴暗面会引发经济衰退。即使是一个法制的市场经济,欺诈和腐败还是会一点点侵蚀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最终导致经济局势动荡不安,以及随后发生的经济复苏进展缓慢。市场并不能自动地生产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能生产人们认为有需要且愿意为此付钱的东西。这种经济模式携带着腐败和欺诈的基因。
结论五,比起积极的政策扶持,讲一个好故事更有助于提振发展信心。自美国建国以来,历届联邦政府和社会精英都在反复强调“美国梦”信念: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获得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援助。一旦经济生活中萌发出新的增长因素,经济增长信心就会被重塑,新繁荣就会被激发出来。
市场经济并不只有一种形态,它的游戏规则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着调整。1929年的“大萧条”,让凯恩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70年代后的西方国家的经济“滞涨”,又让民众普遍恢复了自由放任的经济信仰。由于2008年的金融海啸,政府又一次需要在经济生活中有所作为。
但是无论任何一种运行规则,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人性中动物精神的影响。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市场经济并非万能,注意消除动物精神对人性的负面影响,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绝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