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将至,你有什么打算?
有没有朋友约你出去玩,有没有准备礼物给家人朋友,有没有想好那天要怎么过?
反正我是什么都没有。我对一切约定俗成的东西都抱有怀疑。为什么节日就要聚会,就要送礼物?所以有了今天这篇文章,节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来源于原始崇拜、祭祀、宗教信仰,但到了今天,变得更加讲究应酬性。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在节日里聚会游玩,都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 商家在节日营造出浓烈的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活动,不去玩好像有点可惜?
● 大家平时都各忙各的的,只有遇上节日或者其他特殊节点,才能说服自己,也说服别人抽时间来聚会?
● 节日里大家都是热热闹闹的,只有我自己一个人过,显得很凄凉?
以上三点都是原因,但核心原因应该是第二。那我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聚会呢?
● 实用需求。维持人际关系,为了工作应酬,为了获得机遇等。
● 感情需求。人都是害怕孤独的,社交可以短暂填充这种孤独感;人都是向往快乐的,和朋友在一起更快乐;在繁忙的工作外,想在聚会中获得放松。
如果参与某个群体的聚会,又没有实际利益,又无法让人快乐,谁会去参加呢。或者说你对这次聚会的预期成本大于预期价值。许多旧群体就是因为这样慢慢解散的,比如同学会,大学社团。
当然,面临一样的选择时,性格外向者与内向者的做出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模型,叫“五因素模型”,又叫“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公认比较全面的人格分析模型。这个模型中,把人的性格用五个维度来区分,在“外向性”维度量表上,高得分者被认为是“外向”的,而低得分者则被认为“内向”。这里的“外向”和“内向”是有一定描述的,可以概括为获取精力的方向,如果你的精力获取方向是社交,那说明你的外向性属性更强,如果你精力获取方向是来自独处,进行社交是觉得消耗精力,那说明你的内向性属性更强。所以说内心型人格拒绝参加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按照这个模型去区分,那我的内向性属性其实更强,我喜欢聚会,但我更喜欢独处,独处能让我储备更多精力。所以在周末时,我经常会控制至少要有一天独处,否则下周工作会很累。而对于想要维系的感情,我认为和朋友有深入的谈话胜过频繁见面。基于这两点,我就变成了一个很少参加聚会的人,但我觉得很开心。
希望下次你怀疑聚会的意义时,也能反问下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花时间聚会,然后再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