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体验:
SC、CS
心情随机记录仪:
不定时-在哪里-在做什么-内心感受如何
·构成心流的要素
·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且有适合的行动能力挑战
·必须全神贯注事情上,知行合一
·目标明确,并能得到即时的反馈
·能深入而不牵强的投入其中,完全没有其他杂事干扰
·能自由控制自己行动,体验掌控危险的感觉
·能进入忘我状态,事后有强烈的自我超越
·时间感异常
·年老时的心流行动 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
·工作中探索乐趣
=================================
全书笔记
序:
快乐与否取决于内心是否和谐,而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握意识着手,学习从生活中创造乐趣,需要再三练习。
第一章 新快乐·心快乐
·最优体验: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和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幸福的状态: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聚秤一种掌控感,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关于成功学:即使这些方法真的管用,能够让你变得身材苗条、人见人爱、有钱有势那又如何呢?通常你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有一连串新的欲望,跟过去一样不知满足。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幸福之所以难求,主要因为人类自以为是地认定宇宙是为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存在的,然而现实却大相径庭----生命中其实深埋着沮丧的种子。
·只要某种欲望一时得到满足,我们就立刻渴望得到更多。这种长期的贪得无厌,是追求知足常乐途中的另一重障碍。
·唯有直接控制体验感受,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此时此刻中汲取快乐,才能克服障碍,得到满足。
·快乐的人:这种人充满活力,愿意接纳各式各样的经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对别人及周遭的环境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论多么烦琐艰难的工作,他们都能甘之如饴;他们从不厌倦,能轻易克服任何难题。他们最大的长处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如。
·跟随基因的反应,享受自然的乐趣,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我们应该认清事实真相,在必要的时候,按照自己的优先顺序,做自己的主人。
·如果无法抗拒食物或酒精的诱惑,或无时无刻欲念缠身的人,就无法自由控制内在的心灵。
·不以社会赏罚为念: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求生,绝对有必要为实现外在目标暂时牺牲一时的满足,但不必因此而成为傀儡,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的奖赏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掌控的奖赏取而代之。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必须完全放弃社会认可的每一项目标,相反,要在别人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
第二章 意识,快乐的源泉
·意识:它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意识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听见、看见、觉得、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的痛苦的一切的总和。
·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若能做到,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
·内在失序:也就是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这种现象又称之为精神熵(shang)(最优体验的反面)。
·外在事件对意识的作用由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其阐述后决定。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心流体验会使自我变得比过去更复杂,可以说是一种成长,这是由两种广泛的心理过程造成的----独特化与整合。
·自我在体验心流后会变得复杂,有趣的是,我们只有在不参杂其他动机,只为行动而行动时,才能学会做一个比原来自的自己更复杂的人。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一旦尝到这种快乐,我们就会加倍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自我就这样开始成长了。
第三章 欢喜三昧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受的事情作何种阐释。改善生活,唯有从改善体验的品质着手。
·享乐本身不能带来幸福,作用是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即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涵新鲜感和成就感,经历过有乐趣的事,我们就感觉自己有了变化,自我有了成长。
·要想从吃喝中得到乐趣,就必须在吃喝时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分辨各种不同口味、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就像美食家一样才可以。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若不全神贯注,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
·构成乐趣体验的要素(构成心流的要素):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且有适合的行动能力挑战
(有竞争的环境、化无聊为有趣、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
2.必须全神贯注事情上,知行合一
3.目标明确,并能得到即时的反馈
(由目标主导回馈正确与否、回馈因人而异)
(回馈的价值在于其象征意义:成功实现目标)
4.能深入而不牵强的投入其中,完全没有其他杂事干扰
5.能自由控制自己行动,体验掌控危险的感觉
(真正带来乐趣的不是控制本身,而是在艰难状况下行使控制权的感觉)
(心流也可能会令人上瘾,自我便沦为特定秩序的俘虏)
6.能进入忘我状态,事后有强烈的自我超越
(与大我合一,产生自我疆界向外扩展的感觉)
7.时间感异常,摆脱时间的钳制
·最优体验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它本身就是目标,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这就使得一个人在目标活动中,可以完全为行动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结果上。
·心流也不都是好的,所以要经常评估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要让习惯和过时的智慧蒙蔽,阻碍了进步的可能。
·能带来乐趣的活动:静态阅读、与他人相处、下棋、极限运动、登山、音乐创作、舞蹈
第四章 快乐心流何处寻?
·游戏--能带来乐趣的活动的四大类:
1.竞争,如体育活动。只有在注意力集中于活动本身时,竞争才能改善体验。
2.投机,如赌博。能带来乐趣是因为它能产生一种控制不可知未来的错觉。
3.眩晕,如旋转木马。就意识的内涵重新搅合调换,制造一种意识扩张的错觉。
4.模仿,如舞蹈、戏剧。这使我们自觉超出现实的限制。
共同特点:都能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
·心流体验图:X轴是技巧,Y轴是挑战,两者均衡时的45度斜线区域就是心流的渠道
X=Y且都很低,虽然简单但难度刚适合技巧,仍然有可能产生心流
X>Y,技巧上升了,不满足于低难度的活动,就会厌烦
Y>X,遇到超过能力的挑战,就会产生焦虑
要重新回到心流渠道,即X=Y,则当X>Y时,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更难以点的挑战(或者放弃挑战,结束活动);当X<Y时,则需要提升自我的技巧能力以适应(或降低难度,回到低级的心流)
(决定以上心流感觉的技巧并不是我们真实的技巧能力,而是我们自以为拥有的。)
·自得其乐的性格: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的人,有能力对外来刺激进行筛选,只注意与这一刻有关的事物。
·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的五个特点:
1.清晰。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很明确。
2.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目前所做的事、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
3.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4.投入。即让孩子有足够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去做感兴趣的事情。
5.挑战。即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循序渐进的行动机会。
·能提供自成目标环境的家庭里,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必老是为规制与控制权而争吵。父母对他们未来成就的期望也不会像一片阴影一样永远笼罩着。他们不受混乱家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所干扰,可以自由发展有助于补充自我的兴趣和活动。
·在秩序不佳的家庭里,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层出不穷的谈判与争执,以及不让脆弱的自我被别人的目标所吞噬的自我保护上。只有与朋友共处时,家庭是否自成目标才不再重要。
第五章 感官之乐
·光靠身体的动作是不能产生心流的,一定要投入心灵的力量才行。
·所有体育运动最纯粹的形式,就是突破体能的极限。
体能活动的心流步骤:
1.确立一个总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
2.找出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
3.保持精神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对活动涉及的挑战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区分。
4.培养随机应变所需的技巧。
5.及时提高挑战的难度。
·舞蹈:注重节奏与和谐的动作。
·性与爱情:如何维持爱情的新鲜感?
必须对彼此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了解伴侣的思想、感觉与梦想,并持之以恒。
当一个人真正开始了解另一个人时,他们就能一起展开各种冒险,如一起旅行、阅读同样的书籍、抚养子女、拟定各种计划并付诸实现,从而越来越有趣和有意义。
·视觉:欣赏艺术、美景
·听觉:听的本身并不能改变生活品质,重要的是听进去了什么。
听觉的挑战:感官上的聆听(原始纯粹)->联想式聆听(想象场景画面)->分析式聆听(关注音乐的结构元素上,评估演奏与音响效果)
·美食:注意自己吃的东西,分析食材
第六章 知行之乐
·心灵原本是混沌的状态,在独处时,无须集中注意力,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
·为避免陷入混沌,一般人当然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资讯填满心灵,只要能转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消极的情绪之中就好。
·白日梦:运用心灵的最简单的方式。
·记忆:缅怀祖先使人立足于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的交接点,即使在谱系已失去重要性的西方文化中,根的追索与谈论仍为人们带来莫大的乐趣。
·使记忆有价值:从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题材入手。只要你决定自己想记住某个资讯,它就会接受你的控制,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成为一项愉悦的工作,不再是外来的要求。
·思考:当一个人学会一套象征体系,并且有能力加以运用时,他就在心灵之中建造了一个随时与他同在、自给自足的世界。
·谈话的艺术:选字得当、善加组合的谈话,能给听者带来极大的满足。
·读诗:重要的是找到能打动你的心的以段或以句,给你一个观看世界的新角度。
·记录历史:拥有对过去的记录,能把我们从现实这个暴君的魔掌下解救出来,使意识能再度造访过去。如写日记、拍照留念、家庭录影带、家族编年史。
·科学: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只要有好奇心、细心观察、持之以恒地作记录,并设法从数据中找出规律,谦逊地从前辈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再加上怀疑的态度,对于缺乏事实佐证的信念保持开放的胸襟即可。
·学习: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分数、文凭或找好份好工作,而是了解周遭的事物,从个人经验中发掘意义,建构价值观,从中找到深邃的乐趣。
第七章 工作之乐
·好的工作需要高度的技巧,并能提升自我的复杂性,而被迫做不需技巧的工作,则会产生精神熵。
·老年人的工作哲学:我很自由,我的工作很自由,因为我做的都是我想做的事,今天不想做,可以明天再做,我没有上司,我就是我自己生命的老板,我保持了我的自由,我也一直为我的自由而奋斗。
·工作是唯一创造人性的途径,能把工作者从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转变成有意识有目标有技巧的人。
·庄子的遇:遇是生活的正确方法----不计较外在的报酬,自然而然的投入。
·通过工作来提升生活品质:一方面要重新设计工作,使它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另一方面,还得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加强技巧,选择可行的目标。
·关于工作的态度:如果我们认为把一精神集中于一份工作违反了自己的意愿,就会觉得浪费了精神能量。工作如果无法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则充其量只能实现别人的目标。投注在这样工作上的时间,是我们一生应有的时间中压榨出来的,而很多时候工作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样工作就变成了一种债务。
·对工作的不满:缺乏变化和挑战;工作中的人际冲突;压力太大,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事情或陪伴家人。
·压力的释放:真正能解决工作压力的方法是把它当作改善体验品质的策略,把工作变成实现个人目标的活动。
·避免闲暇时的空洞感:善用闲暇时光,不要浪费在模拟现实的刺激追求上。
第八章 人际之乐
·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这其实就构成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孤独的人容易觉得寂寞,没有挑战,无所事事,一个人若不能忍受孤独,甚至从中发现乐趣,就很难完成需要全神贯注的任务。
·支持性的社交人脉能减轻压力,当一个人可以以来别人情绪上的支持时,就不太容易被疾病或其他不幸的事件击倒。
·任何人际交往的情况都可以借着重新制定规则而改变。
·独处是对一个人控制体验品质能力最大的考验。
·学会运用独处的时间成长,在成长的同时享受人生,就是从人生必然会出现的精神熵现象中,创造更高的秩序形式。
·天伦之乐:家庭是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单位,在很多方面也是最重要的社交环境,所以生活品质也大部分取决于我们能否从亲人互动关系中得到乐趣。
·婚姻:所有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调整注意力,为目标重新定位,而当婚姻中的两个人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方身上,就等于同意改变自己的习惯。
·家人:在一个整合良好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把彼此的目标放在心上。
·恋爱关系:使感情重回心流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中找到新的挑战。
·家是感情的避风港:早起精神上的安全感,很可能是养成儿童自得其乐性格的一大要素。
·关于友谊:和朋友在一起,我们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好玩的事情上就够了,但如果友谊只是消除自我不安全感的手段,那么它虽然还是能给人带来快乐,却不具有乐趣的作用,也无法帮助成长。这种社交方式只是模拟友谊,而不是真正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要有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回馈,以及新的挑战。
如一天天更了解朋友,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时渐渐展露自己的独特之处。
和另一个人分享自己的秘密和思想。
如果一个人交了一大堆只会肯定他的朋友,也从不追究他的梦想与欲望,从不强迫他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他就错失了友谊真正能提供的成长机会。真正的朋友偶尔会陪我们疯狂一下,但他们不会期望我们一味任性到底,他们能与我们分享实现自我的目标,也愿意分担提升复杂性的风险。
友谊需要努力培养。
第九章 改写命运交响曲
·悲剧是人生的契机,一个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心流的人,即使在全然绝望的情形下,也仍然能找到乐趣。悲剧事件的正面意义在于,它带给受害者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并减少了冲突性或不必要的选择。
·勇气是应变的开始:人在得意时表现出的种种优点令人羡慕,但人在困境中表现的种种优点更令人佩服。
·对危机的转变:
1.不自觉的自我肯定。致力于寻求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把环境视为敌人,对自我、自己的处境、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都相当的有信心。
2.注意力集中于外界。注意焦点仍由个人的目标决定,但尤需要保持开放,随时注意外界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尽管这些变化不见得跟他想要实现的目标直接相关。
(精神熵是因为注意力集中在内在的无秩序而产生的,如果一个人沉浸在环境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就能减轻压力所造成的破坏。)
3.找寻新出路。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状况,包括自己在内,探讨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目标,寻求不同的解决之道。
总之,只要怀着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信心,对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投入,出路自然就会展开在你眼前。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1.确立目标。干净利落的做决定,认知到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明确所需要的技巧。
2.全神贯注。必须先学会在行动的机会与本身具备的技能之间取得平衡。只有在一个人的行动与行动体系提供的机会相称时,才可能真正投入其中。
3.避免过于自我。只有个人与体系结合,自我的复杂性才能更上一层楼。
4.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
·一时的心流体验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有个整体目标,只有从自己做过的事情中创造和谐,通过它,整个人生串联成具有一贯目标的大心流活动。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决心完成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以目标所需的技巧,那么所有的技巧与感受就会形成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
·人生本身没有意义可言,但是我们可以赋予生命意义。
方向: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不论它的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只要找到一个同意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
决心:一个人制定的目标完成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和谐:当一个人决心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各种活动都汇聚成统一的心流体验时,意识就达到了和谐。
方向、决心加上和谐,就能把生命转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并赋予人生意义。
·意义的螺旋式发展:
首先是专注个人需求上,精神秩序就是享乐。 (最初求生阶段?)
之后注意力会转移到群体的目标上,融入社会的价值观 (为社会创造价值?)
再会转而发掘个人能力的极限,自我实现?乐趣已然取代享乐 (中年危机?)
最后发现有些事光凭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转而和超乎个人的体系--一种主义、观念、一个超越的整体合而为一。(?)
·目标:经过尝试与犯错,经过努力学习,我们才能把纷乱的目标理出头绪,挑出能带给行动方向感的那以个。
·自问:在为一个目标投下大量精神能量之前,问自己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仍然能从中得到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以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
·人生脚本:真人生计划乃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后,根据经验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所选择的主体。有自发的动机,因自身的价值而选择。
发现型人生主题:基于个人经验而选择
缺点:缺乏社会认可,面临巨大的压力。
接受型人生主题:按照别人些的脚本,来自社会
缺点:社会体系若不健全,则个人就容易陷于变态的目标不能自拔。
·未来的任务:要学习在不丧失辛苦得来的独特性的前提下,和周遭其他个体重新结合(爱?)
==============
·霍姆斯:“宇宙既不敌视我们,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关心。”
·爱默生:“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人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
·培根:好奇心(所有知识的种子)乃是愉悦的最纯粹形式的反映。
·卡莱尔:改变你自己,这样世上就少了一个恶棍。
《神曲》 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