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杭州出差,合作伙伴总要带我们看一两个景点。去年春上,工作之余他们说,我们到龙井村看茶去吧?可巧,我们头儿是爱喝绿茶的主,就说:我喝了半辈子绿茶,没有不去的道理。于是,我们一干人就向龙井村进发了。
路上合伙人老陆说,龙井村位于西湖翁家山之西北。龙井原名龙泓,是一圆形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传说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离龙井500米左右的落晖坞有龙井寺,俗称老龙井,创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初名报国看经院。北宋时改名寿圣院。南宋时又改称广福院、延恩衍庆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才迁移至井畔,现寺已废,僻为茶室。
老陆是老杭州,说得一套一套的。说着说着,汽车就拐进了茶乡。纵横阡陌公路两旁高高低低的山坡上,全是青翠欲滴的茶园,有男女茶农劳作其间,象浸在齐腰深的碧波里。这漫山遍野该有多少茶树呀?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老陆说:茶树虽多得不能胜数,其实,真正的好茶树就梅家坞那几百棵,是贡品。何以见得?有人问。老陆说,顶尖的好茶要得风、得水、得肥、得雾。说着老陆指给我们看:梅家坞一带土地肥沃,周围山峦重叠,林木葱郁,地势北高南低,既能阻挡北方的寒流,又能截住南方热风,在茶区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雾。良好的地理环境,优质的水源,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龙井茶被誉为“中国第一茶”,也实在是得于这山泉雨露之灵气。
龙井村路边有数个茶农蹲着卖新茶,也有数间茶室让游客们品茶。茶室里一律明式枣色几案、桌凳,白色的茶盅下垫着白色的托盘。斟茶姑娘皆江浙农家女打扮,穿黑布鞋,着蓝底白花衣裤,头巾亦然。茶室间间古色古香,有苏秀屏风和镂花门窗。条件好的,有秀女抚琴。条件差些的,放着些古典名曲儿,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和《阳春白雪》等。斟茶哗哗的流水声似叮咚的琴声的和弦,在这样的茶室里喝不喝茶心情都一样,怡然。看着一朵朵菊花似的绿茶在碧水里开放,就让人心肺里都溢满清香。
从茶室出来,又看炒茶。原以为茶农炒茶是个很美的差事:红红的炉火舔着黑黑的锅底,青青的竹节在炉堂里啵啵爆响,墨绿的茶叶在锅里翻着波浪,满屋里飘荡着茶的清香。其实,身临其境才知道:天下所有甜蜜的背后都有着一个苦字支撑。那些茶农炒茶的工具就是双手,还要不断地翻、搓、磨、按。常常一锅茶没炒好,双手上倒先起了燎泡。那些茶农一辈子都在跟炒茶打交道,手上要起多少燎泡呀?起来又好,好了再起,怕要跟茶树上一茬茬的叶片儿一样多吧。
没想到炒茶的和被炒的茶,为那馨香都先要经受一番煎熬。
在一茶农的家里,我们买了些新茶。我们原以为茶吗都是今年的新茶,区别应该不大。谁知卖茶的老伯说茶又分明前茶和雨前茶。差一天就是一天的成色、差一天就是一天的价码。那些茶农把炒好的茶都用草纸包好,放在大水缸里,缸底铺着生石灰,说是防虫防潮。那些包一般一斤一个。茶农特别介绍说,龙井茶最适合在清明后谷雨前采摘,但也有少量的品种因为物候的原因在明前采摘,因而茶叶翠、嫩、鲜。翠是茶色,嫩是茶形,鲜是茶味。听茶农介绍我们才知道:清明前采摘的叫明前茶,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雨前茶一旗一枪为珍品。常常是一天一个成色,一时一个成色。
采茶也是人误地一晌,地误人一年呀!
回到住地,我们一个个急切地打开了那些茶包,说是泡些尝尝。还是老陆说:新茶不能在外久放,否则茶香外泄,无以补偿。我们赶快把茶原样包好,说时迟那时快,房间里就溢满了茶香,似又回到了那炒茶的锅旁……
龙井看茶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松风出竹炉,梦成水火战。 新芽适开封,昏睡不待遣。 为子手瀹尝,三嗅复三咽。 中有参寥禅,风味得正见。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