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会想,看书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看一些出于兴趣去阅读的书的目的是什么——而会使我产生兴趣的书也通常不会是用来获取知识的书,或是工具书。所以看这些书目的是什么呢,我常挂在口头上说的是“不看书怎么更好的装x啊”,可是当我发现很多书看完之后,我其实并不记得里面的细节、甚至记不清里面的一个个故事,那么我又用什么来装x呢。
最近看完了《身份的焦虑》,其实是老早之前就开始看了,只不过最近才看完而已,当时看一半就跑去看万物有灵系列了(呵,男人),结果最终又是在万物有灵还没看完的时候跑回来把这本看完了。当时这本书是和《路西法效应》,《社会性动物》,《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等等一起买的,因为是在一个类似于“缓解焦虑”的书单里看到的。但是这类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看的时候总是思绪纷涌,然而看完之后脑子里却是一团浆糊——看了什么?不记得,得到了什么?不知道。
在我的理解里,《路西法效应》是一本偏向介绍性的书籍——或者说——是一本实验报告。它记录实验,分析原因,然后将之与各种现象建立联系,试图用结论去解释一些现象,最后给出了一些(在我看起来是比较老生常谈)的解决方法。而《社会性动物》是一本科普类书籍,里面有很多很多概念、很多知识——那是以我的智力无法在看完一遍的情况下记下来的;而且《社会性动物》在我看来很像是对《路西法效应》的一个扩展延伸,《路西法效应》陈述并分析了一个现象,而《社会性动物》告诉你怎么去对抗这种——以及很多衍生出来的现象,告诉你它们产生的原理,告诉你怎么解决;所以更像是一本科普类书籍。虽然我觉得科普类书籍的重要用途是获取知识,但我总是把科普类书籍也用来启发思考(虽然思考的结果通常只被我记录在书上的角落里而不是整理出来供自己时刻自我审视)。
而《身份的焦虑》本身——与我而言——就是一本启发类的书籍。它虽然也分两部分(焦虑原因和解决办法),但我觉得全书其实都是在做一个,解构,不只是对“焦虑”的解构,也是对“解决焦虑”的解构,或者说的大一点就是对社会的解构。所以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可能因为现阶段我的思维方式就非常贴合这本书的思维方式——把遇到的问题或自身的需求拆分成各个基础的方面,然后再一个个解决/满足它。
所以看这本书确实是一个比较开心的过程,尤其是前半部分——解构“焦虑”的部分。因为焦虑作为一种情绪,解构出来的——需求也好,倾向也好——也都是向内的因素,所以看的时候也是一段自省的过程。“吾日三省吾身”对我而言是一件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能在看到某些书籍或言论时自省,也是一件幸事。尤其是里面讲的关于爱,关于趋利,关于平等,关于妒忌,看的时候就会觉得:人类过了多少年依然没变。
后半部分的共鸣就没那么明显。它讲哲学、讲艺术、讲宗教、讲波西米亚,而我只知道“波西米亚狂想曲”,哈哈哈哈这可能就是白丁吧【捂脸】。所以后半部分没什么共鸣,只当做故事来看,但是看的时候确实不免想到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在路上》,比如关于自我本我和超我,比如“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想了很多但是写了很少,不知道写点什么,脑子在动,但是一团乱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