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唐诗,才只读到初唐,就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方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王绩的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采用大量的问句,一气呵成,有老友相逢的惊喜,更多的是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忽逢门外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不由得让人想起杜甫的名诗《赠卫八处士》的句子:“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情状何其相似。
“四杰”中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诗,既有宫体诗的绮靡,铺排宫廷盛况,又有冷静的思考,对比中体现出诗人的冷静和机警。最喜欢那一句“曾经学舞度芳年”,禁不住浮想联翩:到底是谁家女子,有着怎样的姿容,花去美好的青春,舞步回旋,献身艺术?这样美好的句子,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多了几份含蓄,画面显得清朗而明净。而今,我们又有多少人,在各自的领域内,挥洒青春和汗水,度过我们的如花岁月。这不正是诗意地写出了我们千年来共同的体验吗?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两句,与陈子昂的《感遇(其二)》中的“岁华竟摇落,芳意竟何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在此咏物的手法上,更在于高洁的人格上,两个高贵的灵魂在诗歌中相遇。
少年才子王勃不仅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还写出“物换星移几度秋”的诗句,对于宇宙和人事的感知,让人赞叹,完全可以和后来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相媲美。
在大唐,即使那些应制之作,也显得大气非凡:“为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的这四句诗可谓写尽了元宵赏灯的热闹盛况。以前只觉得诗歌的对仗之美,妙不可言,可如今读来,那些流水对却更让人击节,“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陈子昂诗歌所展示的纵横千古的气象与其对首家思想的热爱有着很大的关系,否则,何以能在幽州台上,洒下那旷古悠远的热泪呢?在《度荆门望楚》中写道“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这与太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子美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何其相似,一幅波澜壮阔的盛唐画卷正在徐徐拉开。
曾经学舞度芳年,我们的青春又付诸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