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演义》,就会有永远也说不好的故事,争不清的观点。
有人说曹操真性情,刘备伪君子。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要区别一个人是否虚伪,其实非常容易。一个伪君子他装得再逼真,当触及到自身根本利益的时候,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撕下伪装。
咱们就拿曹老板来说,最初把汉献帝攥在手里的时候,还能够好吃好喝的供养着,双方在表面上还能维持一个君臣之礼。但是”衣带诏“事件就触及到了咱们曹老板的根本利益,他立刻就撕下了自己伪善的面具,身怀龙种的董贵人说杀就杀,什么君臣之道,在那一刻全部都抛之脑后。曹操一边是怜悯战乱对对百姓的伤害,一边却又是屠城,屠得是”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不少人都说刘备明明是自己想当皇帝,却口称是恢复汉室。刘备再怎么说,他也是姓刘,他当皇帝和匡扶汉室这两件事之间并不矛盾。如果说刘备成功了,他就是中兴大汉的君主,和刘秀是一样的。但不会有人说刘秀虚伪吧?
再者,汉献帝没有禅让之前,刘备并没有称帝,是曹丕称帝之后刘备迫于形式才称的帝。
《三国演义》当中刘备摔孩子是虚伪吗?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当时刘备被大批追兵追杀,大半个中国都归到刘备的死敌曹操手里,刘备这个时候很可能就要死了,老婆和孩子也在大军追杀下走散,估计也是凶多吉少。
从当年的徐州牧身边十多万的部队,到现在就几十个人在浴血奋战冲出重围。北方投奔的赵云一直没有出现。他不是刘备的发小,也不是刘备的亲信,只是仰慕刘备的人格来投奔的,就算跑了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时候赵云却一身鲜血冲了进来,抱着刘备的孩子。周围的人颤抖地告诉刘备,他一个人在几万大军中杀的是七进七出,就是为了救你的儿子。而赵云告诉刘备在大军中救出阿斗之后不小心迷了路,走了半天终于归队,让主公久等了。
当时的刘备,内心是怎样的震撼?我认为他当时哭是真心的,摔孩子也是自然的举动。事后他可能会后怕担心孩子会摔出事,这个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当时他摔孩子绝对是真心的,下意识就做了。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当世豪杰,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候誓死追随刘备,是因为刘备虚伪吗?
平常听到很多人说,打刘璋是刘备伪君子实锤。假如说你的堂兄弟有个公司他不善经营,公司面临被其他企业收购的情况,这个时候让你过来帮忙,于是你很容易就熟悉了业务,并且混进了高层。高层主管都表示你能力非常强,能够带领公司走向更好的方向,并且愿意在股东大会上让你当董事长。这个时候你的堂兄弟要把你踢出局,并且准备把你们的家族的公司呢让别人来收购,而这个时候你是正需要发展,你会怎么办?
益州,不被刘备夺就是被曹操拿下。曹操一旦拿下益州,刘备就是死路一条。难道说刘备就不应该起事,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家里卖鞋子?鞋子卖不好顶多就是个奸商,这天下打不好就是伪君子,这也太难了吧。
携民渡江伪君子,杀人屠城真性情,好人成佛要九九八十一难,坏人只需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句话,好人真难做。
从魏国视角看,文为官禄,武为功名,曹操本人是雄心壮志,这是一部永乐大帝的故事。从吴国视角看,是江表水乡,解衣卧船,家中老母待卿食,一副周郎阿蒙守卫家园的景象。因为有了刘备,三国的节奏才被真正带了起来。这是一个灵魂在梦想中燃烧的男人。刘备客居荆州,有一天在刘表处饮酒宴会,他中途去上一趟厕所,回来之后是泪流满面。刘表就问他原因,他说我以前就没有离开过马背,大腿上是一点赘肉都没有,现在不怎么骑马了,腿上既然长出了肥肉,我已经老了,但是一点功业都没有,因此感到很悲哀。
这样一个年过40的男人,几乎上已经是一个油腻大叔了,没有一天忘记建功立业的初心。喝酒喝嗨了,上了个厕所,因为赘肉复生而流泪。他不是撒撒酒疯,发发牢骚就完了,他后来是真的做到了。
如果没有刘备,关羽不过是浪迹江湖的杀人犯,张飞不过是衣食无忧的猪肉荣,诸葛先生在南阳躬耕,黄忠在长沙终老......大家都是乱世P民。但是一个男人站了出来,所以有:关张威震华夏、诸葛五十老泪纵横,黄忠六十白发汉南。当孔明六出祁山,屡败屡战,上方谷吐血昏厥,五丈元秋风落泪时,他可能会在想:30年前一个40岁的男人走进了他的草庐,流着泪对他说,先生不出,奈苍生何也?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