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个月,堂弟一直在上新东方的暑期英语补习班。因为英语基础太差,我特意给他报低了一个年级。他每天上午自己坐地铁去学校上课,下午回来消化课上内容和完成课后作业,晚上我带着辅导错题和预习明天的内容。
我一直认为都是我在教给他东西,比如辅导他写作业,带着他翻译,教他如何分类和连锁记忆,给他普及怎么利用软件自主学习等等,直到今天下午,我才有了新的认识。
迫于某项考试,我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数学,对于大学四年没有碰过数字的中文系学生,要去回忆初高中的知识点着实有些困难。看着书发懵,我试探性地问了一下弟弟,有理数和无理数是什么?如何分辨?意料之外,弟弟一口气给我讲完了这两者的定义,并分别举例辅正。我顿时觉得遇到了救星,又接连向他请教了一元二次方程及相关函数的知识点,他很耐心的一点一点地给我讲完,遇到我不懂的还反复讲了几遍。
回想起来,这段时间,弟弟其实一直在用他并不长的人生阅历,不断的在告诉我些我不知道的东西。比如吃饭的时候,给我普及微波炉制热的原理,晚上闲聊时给我讲述中国近代史,还会讲一些学校发生的趣事等等,当我们对某件事有不同意见时,他也会很认真地陈述自己的想法和原因,不知不觉中其实我也学到了不少。
此时此刻,我才顿悟过来,哪有人会一直处于施教方,不论是学习还是成长,都是相互的。你教会给我什么,我也一定会在某个你不擅长的领域,还给你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很多人,他们中有我的家人、朋友、同事和恋人。这些人其实一直都在教会我很多事情,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工作方法、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等,每个人的方式和性格各异,但是都在平常的生活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年长的人生阅历胜于你,工作经验丰富于你,听过的见过的多于你,我们自然把他们当作获取信息和方法的来源。比如学校中的老师,职场中的前辈,自己的父母等。昨天一个好朋友提到过一个词语,叫空杯心态,他说初入职场时,在一个工作领域经验比自己丰富的同事面前,一定要保持空杯心态和谦虚,这样自己才能成长得更快。
但是遇到年幼的,人生阅历次于你,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听过的见过的都不如你,这种时候我们便常常把自己置于施教方的位置,认为这些小孩儿乖乖听我的就好,从来没有想过,事实上其实我们是互为白纸,在不停地相互学习和相互成长。
事实上,空杯心态这个词,在任何场景下都适用。每个人,在每个年龄阶段,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下,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对每件事情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有时候无法判断正误,只能相互尊重,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那部分,互为老师,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