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碎碎的时间读完了杨绛先生的笔记,初罢读完并没有多少感悟,毕竟是刚刚走出校门的玩脱少年,体会不到一个百岁老人的哀与戚,但确实觉得可怜,不只是白发人送走黑发人的无奈,更多的是同伴永久的分离,往后的路再无人陪伴,纵有万般思绪也只能借梦传达,想到这儿便不敢继续下去,害怕,害怕父母变老,害怕自己变老。读我们俩老了和我们仨失散了这两部分的时候真的恐慌不断,屡屡读不下去,一部分是因为不知是梦境还是现实,一部分是恐惧,不敢读下去。
她说,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这就能理解为何上来便是沉重但又温馨的梦境,因为那里面他们是相遇的。浓烈的自卑依赖感散发出来,像极了一个孩子,渴望着老伴和子女的陪伴。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不是嘴角的言辞,而是真实的陪伴。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我们这些长大的子女又有几个能读懂父母依赖和渴望在乎感,将感情这碗水留给父母一些。这下这些,是希望自己铭记,铭记自己为人女,定尽其责。
她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最平凡不过的他们仨,也是最令人称赞的他们仨。牛津求学的光阴我看了一遍遍,且不说二人的学术成就,单就俩人读书游玩做饭散步的“探险”日常也足够羡煞世人。杨绛对钱钟书的那句“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钱钟书深情表白杨绛“从此我们只有死别,而无生离。”只此两句,暖人暖心。而后机灵鬼小圆圆与钱老先生的对话更让人羡慕,特此摘抄: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长大了认识的。”
看到这我笑的不行,可爱的小姑娘仿佛一下跳到我的眼前,难怪妈妈记得那么清楚,若有一位志同道合相惜相怜的丈夫,和一个可爱聪明活泼善良的姑娘,这样的人生简直不能再完美了吧。一家人苦中作乐,平淡生活,有条不紊的将做学问和过生活两件事做出了诗的色彩。我终于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说看完我们仨突然想恋爱了。最好的时光当然希望碰到最好的人,三观一致有聊不完的话题,各有各喜欢的工作,三两好友,感谢时光温柔以待,感谢冥冥之中对方成为自己崇拜的人。这样的感情当然喜欢,这样的日子当然期待。
温柔欢喜的时光,最长最暖的部分摇摇晃晃地还是走到了结局,戛然而止的结局催人泪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老先生笔下,“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些来自百岁老人的寒气,对于不谙世事的我来说还承受不住经受不了,但却无法平静。
杨绛先生走了,她们仨又在一起了吧,想到这儿心里轻松些许。感谢这本薄薄的笔记,让我学习如何做一个好女儿,如何成为一个好伴侣,如何珍惜时间过有意义的生活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庆幸这样的年纪里读到这本书,阅历限制,理解浅薄,但受益匪浅。可能多年后再拿起这本书,岁月之感便会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