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秦朝 (19)北伐匈奴

秦始皇决定北伐匈奴也不是一时兴起,其实早在灭六国后不久就想收拾匈奴了。

但是考虑到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不是太大,不太有把握,就暂时先忍了。

不过秦始皇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击必杀。

这次在谶语“亡秦者胡也”的精神刺激下,终于下定决心解决匈奴问题。

秦始皇本就是个好斗之人,不轻易认输,神武九天,一说打仗浑身抖擞,这在源头上就助长了秦军的士气。

大将蒙恬那也是一代名将,将门之后。

他的爷爷蒙骜,老爸蒙武也都是秦国的著名将领。

蒙恬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神勇无比,有"中华第一勇士"的美誉,文武双全,傲视江湖很多年。

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而且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可以说这是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绝世人才,由他带队北伐匈奴胜算大大提高。

又加上秦军那是百胜之师,烈火中锻炼出来的,有荡平六国的光荣历史,士气高昂,不打仗就手痒痒。

另外秦朝战法先进,军制规范,兵种齐全,有步兵、车兵、骑兵、水兵四个基本兵种。

秦军的武器也非常先进,在战争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

弩者,怒也。

因为它的声势威力非常巨大,象发怒了一样,所以取名为“弩”。

弩源于弓,威力又远远大于弓。

弩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射程远。

这个非常重要,双方对战,射程远的武器肯定占有先机。

当普通弓箭还没到达攻击位置时,弩便可以先发制人射杀对手。

其实到现在为止,射程远的武器都深受各个国家的重视。

比如,美国虽然担心朝鲜有核武器,但其实最担心的还是朝鲜具备打击到美国本土的远程攻击能力。

二是命中率高。

弩不像普通弓箭那样容易打偏,它可以长时间引而不发,在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射出,有利于捕捉射击的最佳时机。

三是使用门槛低。

普通人只要掌握弩的发射原理,不怎么训练就能上手使用,这样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训练效率。

四是可以同时发射几支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巨大。

这点也非常重要,秦军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可以密集如雨。

电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幕,我就不多加描述了,其效果就像今天的坦克,所向披靡。

弩当时是秦朝所特有的武器,而匈奴没有,代表着当时军事技术的高峰,属于尖端武器。

秦朝时期,秦弩的制造已经实行了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这样从秦始皇的战争意志,到蒙恬将军的军事素养,再到军制战法,再到士兵战斗力,最后到武器的先进性,秦朝无疑都已经准备妥当。

我们再看看匈奴的情况。

匈奴当时的老大是头曼单于,这是匈奴第一个单于,应该说也是非常有作为的。

如果你不太熟悉这个人的话,应该对他的儿子冒顿单于有所了解。

如果冒顿单于你也不熟悉的话,那么对发生在这对父子单于身上的故事“鸣镝弑父”应该有所耳闻。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可以去查找一下相关资料,或者耐心等一下,等有机会写到冒顿单于时我再好好说说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太传奇了。

头曼单于毕竟是第一代单于,原来旧有的生产关系还在协调之中,生产力也不发达,周围各个部落势力更是错综盘结,不够统一。

另外匈奴军队当时虽然初具规模,骁勇善战,勇猛凶悍,并且长于骑射,机动灵活。

但是军制管理不完善,军事战法老套落后,军队组成以骑兵为主,兵种单一。

平日里有组织无纪律,很难形成合力,有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去干一仗,没事的时候就去放羊了。

士兵的战斗力和秦朝的正规军相比相去甚远。

武器也不够先进,仍然大量使用普通弓箭。

这样双方的力量对比显而易见,秦朝远胜匈奴一筹。

蒙恬接到秦始皇的命令后,马上带着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进攻匈奴当时占领的黄河以南地区。

主力由蒙恬带领经过现在的陕西榆林从北部包抄进攻。

另一路出萧兼关直接攻击南部。

之前中原的诸侯国常年混战,总是被匈奴侵扰,很久没有进攻过匈奴了。

在秦灭六国后秦朝仍然对匈奴采取了战略守势。

现在秦朝的数十万大军无缘无故突然从天而降。

匈奴哪里会有防备,一接触就被打个措手不及,分头逃窜,把很大一片肥沃的草原让给了秦朝。

如果匈奴头曼单于知道是卢生从神山抄来的那本书捣的鬼,估计非生吃了卢生不可。

蒙恬按照秦始皇的要求将这里进行划土分区,设置了四十四个县,并将内地的罪犯发配到这里生活,以后就属于秦地了。

当时的人们称这块地方为"新秦"。

后人则称之为河套地区,主要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地图加强一下认识。

这还不算完,第二年,蒙恬奉秦始皇之命乘胜追击,率秦军渡过黄河,继续北进,兵势迅猛。

匈奴抵挡不住蒙恬的凌厉攻势,非常恐惧,只好向北继续撤退,退出了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一带游牧。

秦军很快占领了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后旗西南)、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狼山)、北假(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等地。

在这些地方又设置了三十四个县,将内地三万余户人家迁徙过来居守。

这次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匈奴自此数十年内“不敢南下而牧马”,可以说是一战定乾坤。

匈奴是赶跑了,但是没有受到重创,其对秦王朝的威胁依然存在。

为了防备匈奴再南下侵扰,秦始皇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修个围墙把这帮还没开化的胡人给挡到外面。

这个围墙就是流传至今的著名长城。

其实长城并不是秦始皇个人的发明创造。

以前燕国、赵国、秦国这些国家为了防止匈奴侵扰边境就各自建造了长城。

秦始皇就命令蒙恬把这三个国家的北部长城连接起来。

连起来后的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越山跨谷绵延五千余里。

后来又经过若干朝代进行加固整修,特别是明朝,就成了现在的万里长城。

现在我们后人去北京看长城,感觉好不宏伟,堪称世界奇迹,感叹祖先的智慧。

其实这是历代劳动人民的心血造就的。

如此浩大的工程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不容易完成的,何况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古代呢。

这无疑会加重历代劳动人民的沉重负担。

付出这么大代价建造长城究竟有作用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51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06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601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6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7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90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7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6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3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35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0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63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3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